世界文艺首页 >文化新闻>一个普通打工妹的故事:多赚点钱给弟弟念书
文化新闻

一个普通打工妹的故事:多赚点钱给弟弟念书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了解世界艺术的窗口     走向世界艺坛的平台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打印】 【关闭
 

  “每次回家看到家里就心酸,在城里呆久了,家乡却依旧贫困,妈妈白发也多了起来,只要想起妈妈,再苦再累也要好好干。”

  深圳天安数码城一带,工厂云集,数码城工人生活区,一间间鸽子笼般的房间镶嵌在一幢幢宿舍楼中,在一间阴暗逼仄的七人宿舍里,今年20岁的广西妹蓝元梅——千百万深圳打工仔打工妹中的普通一个,向我们讲述她的打工故事。

  自从2001年来深圳后,蓝元梅只回过两次广西上林县老家。今年7月,蓝元梅刚回了一次。

  2001年刚来深圳时,她只有16岁,只能办临时身份证。初中刚毕业,考上了中专,家里却没钱供她念书。父亲因贷款炒股票欠了一大笔债,至今下落不明,生死未卜,蓝元梅已有五六年时间没有见到父亲。蓝元梅有一姐一弟,姐姐也在深圳打工,弟弟在家乡镇上的中学念书。

  2001年她刚来深圳时,在关外宝安的一家电子厂工作。第一份工作做了一年多。“那时几乎天天上班,偶尔不加班。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忙的时候要通宵工作,一个月才六七百元工资。”

  初来乍到的新鲜很快就被工作的疲惫所替代。蓝元梅记得,她们早上要7点起床,洗漱,吃早饭,8点就要上班,午餐和晚餐各有一个半小时休息时间,晚上通常要加班,10点半左右下晚班,消夜,排队洗澡,洗衣,跟打仗似的,通常要到凌晨才睡。蓝元梅和她的工友们普遍睡眠时间不足,上班打瞌睡,焊锡的烙铁把自己的手给烫了,这样的事经常发生。

  有一次蓝元梅生病,正赶上工厂赶货,请假厂里都不准,只允许打针休息几个小时。还有一次蓝元梅的姐姐大老远来看她,小蓝要去车站接姐姐,想请半天假陪姐姐,工厂只准假两个小时,接回来就要她继续上班。

  管理人员对工人很不尊重,下班要搜身,看有没有偷走产品,男工就直接搜身,女工用电感器探测。

  有时工人想辞职,工厂还不批,非要辞职就别想要当月的工资。还有一次,一位中年工人工作中不小心把手指切掉了,工厂马上让他离开原岗位,在厂里打扫卫生。“公司做了很多违法事情,但总觉得告状没有用,劳动局都应该是护着老板的。”

  对初次来到城市打工的蓝元梅来说,第一份工作着实让她领教了都市生存的残酷。

  高兴的事?“高兴的是认识了很多朋友,不高兴的是,本来大家玩得很好的,但有些工友提了班长后,就开始对我们凶起来。”

  在第一份工作做了一年之后,蓝元梅换了一份工作。这是一家助力器厂。老板不错,比第一家厂人性多了,逢年过节请大家吃饭,还组织员工到海滨玩。工资也比原来涨了一些。问题在于工作环境太糟糕。车间太热。

  又工作了一年两个月,2004年6月,蓝元梅来到关内的精量电子厂工作,这是一家美资企业,比较严格地遵守劳动法。参照深圳近期公布的最低工资,有690元,像蓝元梅这样经常加班的工人,月收入可以达到1400多元。

  业余时间,不加班的话,“以前是很无聊的,就是看电视。”从去年9月开始,蓝元梅和她的很多工友们参加了一个公益性质的外来工社区学院。在那里学习计算机,主要是学一些办公软件。另外这家机构还放电影,开舞会,办讲座,涉及劳动维权、人际沟通、预防艾滋病等等,很受周边地区工人的欢迎。“我们已经把外来工社区学院当成了一个家”,蓝元梅说,“以前没事就逛街,看电视,现在没事就往那里跑,生活充实了很多。”

  对未来有进一步的打算吗?“有打算,但还是有些不自信,总觉得文化知识不够,”小蓝说,“想做文员,或到商场做收银员,总之工资要高一些。”

  以前在关外的时候,小蓝一个月生活费花不到50元。现在则要花两三百元。尽管如此,小蓝还是省吃俭用,一年总要往家里寄上一万元左右,供弟弟念书,补贴家用。这是一个让记者汗颜的数字,尽管我的收入是小蓝的数倍,却没有眼前这位瘦弱的打工妹有家庭责任感。

  想在深圳定居吗?“定居?定居就要买房,这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小蓝说,“现在没有想得太远,只想家里能过得好,赚点钱,走一步算一步。”

  在外来工社区学院的学习让蓝元梅们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我学会了上网,与人说话胆量也提高了一些。”

  对蓝元梅们来说,参加外来工社区学院,让这些打工仔打工妹们有了公共生活。作为外来工社区学院的一名优秀代表,蓝元梅参加过这个组织的一些公益活动,如探访麻风病人。“原来以为自己就是弱者,怎么能够帮助别人,现在发现弱者是相对的,我也能够帮助人,帮助人的感觉很好。”

  在城里呆久了,小蓝回家时都有点不习惯。“回家时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会觉得亲切,激动。”但家乡贫困依旧,“变化不大,好像更破了,家里都是泥土,不习惯,到了晚上漆黑一片,生活单调得要命,住了几天又想回深圳了。”

  “我们这一代人,会干农活的非常少了,大多数人都不想回去,但凭我们的实力在深圳定居又太难,大家对未来没有想得太多,只好走一步看一步。”






会 员 作 品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关闭
期 刊 电 子 版
2006年增刊
2006年第2期
2006年第1期
2005年第4期
2005年第3期
2005年第2期
2005年第1期
2004年第4期
2004年第3期
2004年第2期
2004年第1期
 
世界文艺杂志征订电话:010-81911642
www.wlaap.com 《世界文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