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艺首页 > 2006第2期>绿云覆盖盐碱滩
散文随笔

绿云覆盖盐碱滩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了解世界艺术的窗口     走向世界艺坛的平台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打印】 【关闭
 

                 ◆ 吴心成
  一切劳动创造的奇迹,都是值得我们赞美的。谨以此文献给可爱的新一代开拓者,献给那些在贝林乡盐碱滩上创造奇迹的人们。

  远古洪荒盐碱滩,长八公里,宽窄不一,盘缠九九八十一道弯,形似一条巨龙,横卧于博乐市贝林乡南侧,头朝贝林乡东风牧场,尾至达勒特镇红源牧场,蜿蜒向东,呈张牙舞爪之势,意如直奔东海,面积约两万余亩。

  碱滩从开天辟地至今,看不到一滴水,一棵树,一根草,灰蒙蒙一片荒滩上,惟一能看到孤零零几十座坟茔,墓旁稀疏地生长几株抗寒耐旱的骆驼刺,除撑起一点绿意外,再也看不见什么景色了,因为没有树,没有花,自然引不来鸟儿、蜂儿、关儿、牛儿来此嬉戏,显得特别的荒凉寥寂。

  表层厚厚一层白色盐碱灰,人行到此,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

  春夏秋冬都没有一副好脸色,恰像一个冷面老妇,让人望而生畏。夏秋季节,狂风大作,刮得碱灰满天飞舞,咫尺之外,一片混沌,风到村庄刮断大树,吓得村人不敢出门,人们视它为魔鬼之地。由于碱滩条件恶劣,朝朝代代都没有一个能人想改变它,去征服它。

  1986年,我干泥瓦工时,经常独自横穿碱滩,曾对它做过一个绿色的梦,我想:在碱滩上修一个大型蓄水库,秋冬时节可将荒原变成良田,同时,可以植树造林,发展养殖业生产,白纸上画出一个新天地,在博乐创造一个奇迹。这个设想我告诉一个领导,他笑笑说:“好是好,可是眼下能把苇湖、水洼地改造好就不错了。”后来与一个农友讲,他哈哈大笑,说:“古往今来有多少个能人志士,谁管,你想的多么天真,改变它谈何容易,何况你……”他说得我再不好吱声了。

  此后,我再也没去碱滩了。时过境迁,眨眼,12年过去了。1998年五5月,一位蒙古朋友告诉我,说:“汉族同志了不起,我们几辈子先人看都不愿看的荒滩:如今,招来了香港、上海的大老板,投资开荒,立竿见影,那些甜菜、麦了长得青油油的,不简单呀!不简单!我听了半信半疑,5有23日,独自徒走步漫游碱滩去看个真假。

  登上碱包,手搭凉棚向着被朝霞染红的开发区瞭望,不禁使我愕然了:“每个开发区打了一眼深,开拓者们安装上了无数根水管,水管上装上无数个高压旋转喷头,哪里农作物需要水,只要打开电闸,地下水喷射出来,在空中划出无数道弧圈,宛如万道彩虹。走进金波滚滚的麦地,那金黄饱满的麦穗在微风中摇曳,我仿佛沉浮在金色的海洋里。走出麦海就到万佘亩甜菜基地,放眼望去,甜菜长势喜人,嫩嫩的,碧绿的,恰象无数把绿伞,覆盖在亿万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上,宛如天空降下的绿云,似神工巧手在这片荒原上镶嵌的翡翠,给这蛮荒添了生机。如此巨变,在我心灵深处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在苍茫的田野中,看到凡位膀大腰圆的小伙子在烈日下,挥汗如雨搬运水管,趁他们休息时我上前与他们聊起来:“你们劳动在天烤地蒸的荒原上,工作累不累?生活苦不苦?”一个调皮小笑子嘻嘻地说:“我们有的是力气,昼夜于也不累,三天一个小牙祭,七天一个大牙祭,生活不赖,除了蚊叮虫咬难受点外,就是缺少大姑娘。”他说得大伙儿哈哈大笑,我说:“只要你们把新旺公司、设科技农场搞好了,有希望,有奔头了,那金凤凰就会成群结队飞来,不愁。”在热烈的气氛中我问农技员:“你们用什么法宝,一这伙把沉睡亿万年之久的喊淮一夜之间变成了摇钱树?”他脸上闪动着异样的光彩,乐呵呵地告诉我:“一是靠上下级领导的支持;二是靠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三是靠老板的组织和雄厚的资金,四是靠电力公司长年供电。”我又问他:“制服碱老虎用的什么兵器?”他毫无保留地讲解:“首先要了解盐碱地的特性,才能征服它,利用它为人类服务,前辈治碱善用大水冲洗,很难成功,为什么?大水不能随时浇,浇一次管几个月,当时是把盐压下地层,等她干后盐碱又上来了,干了的地就板结,裂口寸余,用适当的水把碱压下去,等它上来后又喷,使它在禾苗生长时期冒不出来,用水量比烧灌少,可保持盐碱地不板洁,所以当年投资,当年有收获:“听技术员一席话,我才如梦方醒,茅塞顿开,昔年我们征服盐碱地那阵子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

  看到这群年劲有为的新一代开拓省,脚踏盐滩,风露宿,揭开了盐碱之谜焕醒乡昏睡亿万年之久的荒原,是他们用结满双茧的手,给博乐人民奉献了一颖灿烂的明珠,从他们红润坚润坚毅的脸上,我看到了盐碱滩发展的希望。

  今天值庆幸的是,新一代开拓者,掌握了高新技术,征服了碱老虎,把我12年前的绿色梦,在他们身上实现了,还有在与他们交谈中学习了不少知识,同时看到先进的机械化、电器化作业生产,心情无比激动。

  晌午,我向他们告辞,漫步向指挥部走去,一座座篷布房内空无一人,煮饭师傅说:“这里没有闲人,全下地里去了。”我退出闷热的篷布房,走上新修的沙石路,路边林带里一排排白杨复活了,长出几片嫩叶,在微风中晃动,像是在向我招手,此情此景,又勾起我无限的想;在不久的将来,在这千古荒原上,这些白杨树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定会长成参天大树的,这儿将建设成一个经济繁荣的闺市,有高楼,有街道,有花园,有舞厅。想着想着,我仿佛走进一幅壮丽的油画中,走进一幅边陲新图之中,同时我听到了新一代开拓者,技荆斩刺,勇往直前的脚步声,美丽的贝林乡,像一颗璀琛夺目的宝石在祖国西大门闪闪发光。








会 员 作 品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关闭
期 刊 电 子 版
2006年增刊
2006年第2期
2006年第1期
2005年第4期
2005年第3期
2005年第2期
2005年第1期
2004年第4期
2004年第3期
2004年第2期
2006年第4期
 
世界文艺杂志征订电话:010-81911642
www.wlaap.com 《世界文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