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镜头移动在文化寻根的旅程上
——记华人摄影大师冯学敏 |
|
|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了解世界艺术的窗口 走向世界艺坛的平台 |
|
冯学敏是一个摄影家,更是一个匆匆的旅人。多年来,在长白山、绍兴、景德镇乃至云南和西藏到处留下了冯学敏采风的身影,也使他的镜头长年移动在文化寻根的旅程上。作为这种探索和努力的成果,冯学敏独特的深烙著文化印记的风物摄影独树一帜,由此携带出的文化主题摄影更在海内外引起轰动。为了表彰摄影家对文化的投入,对土地的热爱,对人群的关注,1999年日本摄影界的"太阳奖"第一次授予了一名外国人——在日华人冯学敏,这是一个异数。
新世纪始动,冯学敏携带着"太阳奖"获奖作品、他的第四个文化主题摄影《云南——普洱茶的故乡》第三次跨海赴台湾举办世纪第一展,引起了强烈反响。时任台北市长的国民党主席马英九、陆委会副主任林中彬和海基会副秘书长张良任等送来了祝贺花篮,台湾省和台北市美术、摄影界权威人士纷纷到会观赏,成为一时热门话题。《中国时报》、《摄影天地》等报刊均以大篇幅介绍冯学敏的摄影艺术,在海峡彼岸引起了强烈共鸣。
在跟已回到日本的冯学敏的交谈中,记者感到冯学敏的艺术探索和创作积累已进入相当自觉的阶段。每一幅照片,每一个成果都是为了一个宏伟的整体性创作目标在做着积累,这就是他的文化主题摄影。相比之下,有许多在日华人艺术家或为生活所累,或缺乏自觉的创作规划,满足于画一些即时性的作品,或刻意于每年办一、两次个展。这样经过十年或更长时间之后,同时来日本,起点相差无几的艺术家之间就会出现落差。象冯学敏这样不畏艰辛劳苦,创作主题鲜明,宏大的艺术家的积累性成果,将蔚为壮观,而缺乏计划的一些人及其作品可能会身沉影灭,消散于无形。
迄今为止,冯学敏已十上长白山,八到景德镇。一个有意义的创作主题或激动人心的灵感闪现之后,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体力、财力投入才能偶获成果。为了追寻心中的故乡——云南,冯学敏已六次深入到云南各地。为了了解茶叶的流传历史和渊源,冯学敏深入大理古城,踏遍茶马古道的每一寸土地。听他娓娓道起普洱茶的历史,相信他已成为一名副其实的茶博士。在深入现场的过程中,冯学敏遭遇过许多艰难困苦。为了拍摄迄今尚未被人征服过的梅里雪山处女峰,冯学敏不顾高原反映,硬是加快了输液速度,抢在朝阳升起的一瞬间,赶到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峰,拍下了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的圣洁和辉煌。在下山的路上,冯学敏碰到一位老妇,敏锐的艺术感觉使冯学敏感到朝阳映视下的老妇那满是皱纹的脸上刻着凝重的历史。冯学敏利用侧光摄下的这幅人像,为他赢得了"2000年世界华人艺术大奖"金牌奖。冯学敏的作品向人们提示着妙手偶得与孜孜以求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已成功创作了"长白山人参"、"景德镇陶瓷"、"绍兴酒"和"云南普洱茶"四大专题之后,冯学敏已经浮出水面的新的创作计划,摄制"云南——稻耕文化的故乡"和"西藏——藏药的故乡"等均包括在他的计划之内。冯学敏是一名摄影家,他用镜头与世界交流,与文化对话。除了对色彩的异常敏感,对自然光的娴熟运用等专业素质和才气外,更重要的是冯学敏作为一位艺术家,拥有一颗真诚的心,能时刻感受到生命的愉悦、温柔和幸福。
冯学敏
1953生于中国上海市,系世界著名华人摄影家,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会主席团成员,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美国洛杉矶摄影学会荣誉顾问,美国阿罕布拉市和蒙特利公园市荣誉市民。1970年作为知识青年下放云南农场;1982年任上海画报社摄影记者;1985年受中国新闻出版协会派遣赴日本留学;1989年于日本大学摄影专业研究生毕业;1991年始,先后任日本旭通社摄影部专职摄影师、摄影部副部长、日本国ADK制作部部长等等。他作为一名摄影家,在这一艺术领域孜孜不倦地追求、探索,其独特的创作成果得到了中、日两国摄影界的高度评价。此前,"云南"一组作品荣获1999年度日本摄影最高奖"太阳奖"。他旅居日本,心系祖国,曾数十次自费回国进行采访和摄影创作,把中国传统的风士人情、文化以摄影的形式介绍给日本观众,发挥了"文化使者"的作用。类似"景德镇瓷的故乡"、"绍兴酒的故乡"、"长白参的故乡"等题材不为一般摄影家所注目,然而却进入了冯学敏的视野。他的创作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创作主题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沃土,同时得到了日本朋友的高度评价,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以及联合国副秘书长陈健先生的亲切接见与赞美。中国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摄影报、日本NHK电视台、中文导报等重要媒体曾多次进行专题报道,世界文艺杂志也于2005年第三期和第四期先后在封底和内页对其作品进行选登,世界文艺网还为他制作了个人摄影艺术专页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