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艺首页 > 2005年第3期>磁山文化
锦秀中华

磁山文化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了解世界艺术的窗口     走向世界艺坛的平台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打印】 【关闭
 
                     ——中华文明之源
             申礼成 郭全生 白献斌 张海江
  磁山文化有着八千年悠久华夏文明史,它的发现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热切关注。文化资源奇特,历史久远,知名度高,难得的远古真实史料。磁山文化从1972年发现至今已有33年光景,在这期间国家、省、地市联合进行不同时次考古发掘,目前只是揭开了冰山上的一角,出土冶炼工具——坩锅,“组合物”、先人去向等一系列学术焦点至今还是一个谜。磁山文化内涵丰富,有许多亮点、焦点有待进一步去挖掘、整理、研究。磁山文化与世界农业起源,伏羲文化关系、周易发展演变,历法的形成,制陶业的发展,数学、美学等有直接联系。在今后大面积整体挖掘中,会有更大考古发现,一定会引起海内外华人对磁山文化这一中华文明源的关注。
  北京、中华世纪坛,沿圣火广场北面台阶而上,一条长262米,用青铜铸成的甬道,甬道中央3米宽的青铜板由南向北镌刻着距今300万年前人类出现到公元两千年的时间纪年,凝练的文字记述了中华民族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在公元1972年,这块铜板上,赫然标示着“河北省武安县发现磁山文化遗址”。
  1991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来河北视察开场就说:“河北是中华文化和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在这里形成……”,事实上确实如此。

  
               磁山文化,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
  
  磁山遗址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村东南1公里的台地上,总面积三十四万平方米,分上下(即早晚)两个文化层。时间距今7500多年。1972年冬,当地群众在开渠修坝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沉睡在地下的原始村落,即现在的磁山文化遗址。它的年代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 研究所对炭—14测定的数据显示距今7355年——10000年,亦即伏羲神农时代。这个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文化遗址,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新石器研究的空白,是我国北方重要原始文化类型。磁山文化的发掘真实地记录了八千多年前,磁山先民劳动、生活情景。其文明、进步的发展程度举世罕见,为研究原始社会气候、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多学术问题提供了大量的史料。磁山文化对远古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价值颇高,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命名为“磁山文化”。1988年,磁山文化遗址升级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磁山文化遗址,在国家、省、地市联合调查、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具有考古学术价值的珍贵文物。有陶器、骨器、蚌器等数万件。另外,遗址中还发现了贮存粮食的窖穴及腐烂的粟谷。用于农业生产的石斧、石铲、石镰,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狩猎工具骨镞、鱼鳔。人们居住的半地穴式的残迹和猪、狗、鸡等家禽、家畜遗骸。出土的陶器中配套的炊具陶盂和支架在造型上达到了审美和使用的统一。出土文物特点,有以鸟头形支架和大口直腹平底盂为代表的陶器群;有以鞋底状短足的石磨盘和圆柱状的石磨棒为代表的石器群,其中打制的打磨兼制的比较多,体现了磁山文化面貌是原始的。粟的出土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实属罕见,种植粟类作物已成为当时先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粟遗物的发现修正了国际专家认为粟起源于埃及、印度的论点,把我国植粟年代上溯了2000年。磁山文化向世人宣告,中国磁山才是粟的发源地。在出土文物中,家鸡的饲养、核桃的栽培堪称世界之最。这些被专家评定为磁山文化的代表,具有全国各地其他历史文化资源无可替代的奇特性。这充分说明早在八千年前,我们祖先就已经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家禽,过着定居的生活,这对研究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都是有力的依据。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有着独立的起源和发展,八千多年前的磁山先民,为了自身的繁衍和壮大,他们以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集体劳动,共同生活。当时的主要生产活动和经济来源为农业,但也经常从事渔猎、采集及饲养等活动。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迷,但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粟、黍、核桃证明它决不是由于外来的影响。至少粟、黍一类的耐旱作物,距今七、八千年以前已栽培于华北黄土地带,成为新石器时代到有史记载以来的传统作物。
  磁山遗址地处华北地区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地带,四周山峦起伏,南河水穿越西部山区东入漳河水系滏阳河。遗址西依太行山余脉红山,东依鼓山,位于南洺河北岸的河旁高台地上,台地高出河床25米。这里既不是山地,又不是河流平原或三角洲地带,而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大平原的交接地区,磁山的原始农业正是在这一山地边缘地带发生的。人类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将野生植物狗尾草培育成栽培作物粟,他们将山林砍倒烧光,进行大面积栽培,随着人类能动地制造自然能力的提高,生产工具得到了改进,生产力不断发展,原始农业逐渐由山前地带向低地迁移。那时的磁山遗址四周丛林密布,而河旁台地林木稀疏,河流水量丰沛。磁山文化遗址挖掘普遍出现石铲、石斧,石镰等农业工具,其中的石铲是用于翻土的农业生产工具,说明当时磁山人已越过砍倒烧光“焚而不耕”的“火耕农业”阶段,而进入“翻土耕种”的锄耕农业阶段。磁山文化已经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由于粟作物经济发展,它也提高了磁山文化的整体面貌。正是由于粟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提高,也增强了对家鸡、家猪的饲养。
  当然出土的猎具骨镞,出土的渔具鱼鳔,以及鹿、鱼、蚌等野生动物骨骸。遗址挖掘物有前已述及的核桃、棒子和在一个窖穴底部发现一层厚约20厘米的小叶朴籽。这些贮存的果实,说明当时采集果实在经济社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总之,农业有了相当的发展,而广谱的狩猎——采集经济仍然占有相当大比重的综合经济。磁山先民整体经济实力可谓强盛矣。考古专家的鉴定和学术论证认定,早在7000多年前的磁山先民已经结束了“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形成了相当稳固的定居聚落,并由自然采食发展为农业家畜兼采集、渔猎经济占一定比例的生活方式,这是人类经济生活的一项巨大变革,也是中华民族逐步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陶器是当时磁山文化时期的一项发明,是我国发现的最早陶器。陶胎有加砂的,也有细泥的,品种有炊煮用的盂和支脚,饮水用的小口壶,深腹罐,饮食用的三足钵、碗、盘、杯等。尤其是炊具中的陶支脚,形状酷似鸟头形,有的并饰以各种剔刺纹图案,可以说就是一种融雕塑、刻画图案和实用性于一体的艺术珍品。这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一批炊器,这里陶器不仅与仰韶文化器形差别较大,而且质地疏松,火候较低,在制作方法上均为手制,胎壁厚薄不均,没有轮制痕迹,在器表装饰上除表面外,常饰浅细绳纹、划纹、点纹之字形附加堆纹精雕细刻的鱼镖、网梭,磨制精细的骨针、骨镞,以骨蚌为原料的装饰品制作粗劣,但有一定欣赏价值的小陶器,显示出磁山先民生活比较富有,物质有所剩余,伴随着产生了对艺术美的追求。
 
 
                 华夏第一粮仓
  
  从1976年—1986年的三次正式发掘中,发现许多圆角长方形粮食窖穴。76-78年是在遗址南部开的方,85年是在北部,86年开的方大部分在遗址的西北部,无论在哪里开方,都能碰到粮窖,说明粮窖分布是很普遍的。磁山先人的挖掘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而土质是红粘土,至今环围遗址的山,还名为红山。其土质特点是“湿了泞,干了硬,不湿不干挖不动”。又加上磁山先人用石器等原始工具,挖这么多的粮窖,说明当时磁山人的伟大精神和劳动强度是难以想象的。
  数量较多的石磨盘、石磨棒,显然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随着粟类作物收获量的增加,粮食的加工去皮成为生活的需要。石磨盘、石磨棒的存在,是黄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十分突出的共同特征,磁山原始农业的发达程度,具有一定范围的代表意义。磁山遗址虽然尚未发现大面积村落居住,但大批的粮食窖穴完全可以说明人类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这里很可能居住着较多氏族集团,使用着氏族组织的公共窖穴。磁山文化的居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学会了挖掘固定形制的窖穴储存收获的粟米,这是原始社会的一大发明。附近相邻牛洼堡遗址,西万年遗址等几处遗址地区在挖掘过程中,尚未发现粮食窖穴,只是依河流两岸,土坡地势零散居住,直到现在你仍可看到当时的遗迹。磁山文化所处的时期正是原始文明盛世的伏羲、女娲时代。这里曾居住着伏羲部落,由部落首领率领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选中此地作为生息繁衍的定居地,在这里锄耕火种、养殖家畜、捕鱼、狩猎,带领其他氏族单位,共同劳动,集体生活。统一收获储存粟米,有所剩余待来年享用;统一支配给其他村落(牛洼堡遗址、西万年遗扯等处),这是华夏第一粮仓,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粮食加工场所。
 
 
                  华夏第一都城
  
  磁山先人建筑半地穴房屋门朝南或东南,且无一例西南门,房屋相当于离巽门,并且一律三台阶进室,风水文化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人类。陶蓍草器用来观测日影长度,以掌握节令,指导家作,陶制祖形器,其为男性生殖器的一种崇拜,也是男阳女阴,阴阳的由来,陶制太阳、月亮用来祭祀,为后人创造了日月为易,阴阳八卦。出土的陶丸球是用来记数、记事和占卜,形成了后来的易经术数,为八卦之源。奠定了易经(占卜、观象、术数、风水等)文化的基础,推动了社会进步。
  磁山文化遗址具有鲜明的农业经济色彩,已发掘出的88个储粮窖穴,库存粟谷14万斤,可见当时农业相当发达,已达到连年有余地步。这里粮食窖穴分布很广,尚有数百个窖穴没有挖掘出来,那么会折合多少万斤粮食,供多少人食用,是十万斤、百万斤、几千人、几万人,还是更多更多。随着今后考古挖掘的深入开展,会解开这个谜团的,说明当时这个氏族部落人口众多,况且当时家畜饲养、鱼猎、采集占一定比例,“经济建设”方面可谓强盛。
  磁山文化出土的陶器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陶器,这么多造型别致、精美绝伦,并饰有花纹的陶器,富有欣赏价值的小陶器,在这里出土,显示出了磁山先民生活比较富有。磁山先民陶器可以说是一种融雕塑。刻画图案和实用性于一体的艺术珍品。精雕细刻的鱼镖、网梭、磨制精细的骨针、骨镞,以骨蚌为原料的装饰器,即是实用品也是工艺美术品。另外,还发现了一些贝壳饰品和骨饰品。在附近相邻的西万年遗址,城二庄遗址等儿处遗址挖掘中尚未发现这么多精致陶制品和骨饰品,充分说明了磁山曾是当时这个地域部落首领居住地,是他们使用遗留下的生活用品。陶蓍草器在磁山的出土,说明当时种植粟作物,在部落首领所在地推算节令,统一发布其他地域,以便指导农作生产。陶制祖形器、陶制太阳、月亮、陶丸、小陶器、圭盘在磁山出土,又一次说明了这里曾是祭祀、占卜举行重大活动的集中场所。数百个粮食窖穴在磁山分布,也说明了这一点。因为当时的生产条件差,人少很难在短时间完成,是住在磁山的部落首领发动其它地域先民共同完成了这个人间奇迹,说明了当时氏族部落已经开始走向集中统一。磁山文化时期,部落当时论“经济实力”是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强大的部落。伏羲文化与磁山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伏羲生于天水,时至今日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这与“磁山文化”正好处于同一时期。“磁山文化”遗址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首甲骨文的故乡、《归藏易》和《周易》的发祥地——安阳仅八十多公里,距祭祀女娲的皇宫涉县不足百里,距伏羲所在地盛新乐(河北新乐),帝崩于陈(今河南淮阳)两地也不很远。太昊伏羲氏,功盖百王,德配天地。据史书记载,其主要功德大致归纳为“制嫁娶、结网罟、兴渔猎、养栖牲、充庖厨、画八卦、作甲历、定四时、建屋庐、始定居、造干戈、饰武功等,与磁山文化有着紧密联系。磁山文化时期,农业有相当的发展而广谱的狩猎——采集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磁山文化时期已开始饲养家犬、家猪、家鸡,太昊伏羲氏,为“变茹腥之食”而“钻木作火”,炙肉烩羹,成为饮食文化创始人,鸟头形支座和大口直腹单底盂在磁山出土,它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炊具,与伏羲充庖厨有着直接关系。陶蓍草器、圭盘在磁山出土,遗址区分布着数百个粮食窖穴,说明当时已有一套完善历法,指导粟作物播种、收割。也与伏羲文化“作甲历、定四时”有着紧密关系。磁山先人,建筑半地穴房屋,门朝南或东南,而修置台阶皆为三阶,证明磁山先人已经重视风水学。与伏羲文化“建屋庐、如定居”有联系。在磁山文化遗址挖掘过程中,出土了为数不少的陶制祖形器,那是对男性的一种崇拜,也是男阳女阴、易之阴阳由来,磁山文化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期,父系氏族萌芽已经形成,已开始走向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当时形成稳固定居,出土房基的规模,家鸡养殖,最早一批炊具等诸多遗迹可以鉴证。陶丸是用来标记圭卜日影的历数,推算与预防天象及节令的到来,计算粮食产量的筹码(并有神话传说磨炼烧制的陶丸是女锅“炼石补天”用的)。形成了易经术数,为后天八卦奠定了基础,这与伏羲文化是同一时期。另外,经现代易学专家鉴定,磁山文化出土的陶丸、占蓍草器、陶制“日”,“月”祖形器,离(巽)门坎的半窖式住宅及五孔灶(炉)盘等文物,及最早易文化雏形,这与伏羲画八卦有着直接联系,磁山文化与伏羲文化有紧密联系,中华始祖太昊伏羲在磁山住过,曾经在这里定都建业,开创了世界之最的华夏伟业。后来由于历史的某种原因,迁往了新乐、淮阳等处。磁山文化遗址已出土的数十组“组合物”就是很好例证。它们不是同墓葬的随葬品,而是太昊伏羲带着磁 山先民迁往他处,因路途遥远,就地掩埋遗留下来的,数百个粮食窖穴在磁山文化遗址分布,说明当时这个部落没有来得及食用、享用留下来,这是华夏史上的一次大迁徒。磁山真正称得上华夏第一“都城”。磁山文化遗址的挖掘仅仅是揭开了冰山一角,在今后磁山文化大面积整体挖掘考古工作中,一定会揭开历史遗迹的神秘面纱,“磁山”华夏第一粮仓,华夏第一“都城”将得到进一步的论证。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这个时期起,人类不再像旧石器时代或中石器时代那样,以采集渔猎作为经济生活的主要手段,而发明了农耕和畜牧,开始了定居生活,以人工生产挖制食物来源,这在人类经济生活中是一项巨大变革,从而产生了“新石器革命”的说法。由于经济上变革和发展,才为后来的文明诞生创造了先决的条件。因此,在探讨中国文明起源的同时,还必须联系新石器时代的产生发展过程,才能得到圆满的解答,在磁山文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华文明源的许多线索与答案。

  
                最早农历“发源地”
  
  陶蓍草器是用来“立竿见影”以测“日影长度”掌握方位节令,以指导家作物生产的仪器,自古由磁山先民所作。它是磁山先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摸索出的一套趋吉避凶为大家公认或约定俗成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易经文化诞生前的早期产物——易文化雏形。磁山先人能够较大面积种植农作物粟,掌握了基本栽培方法,有了较大收获量。在已挖掘出土的粮食窖穴中库存14万斤,足以说明当时的农业发展水平。现在华北种植粟的节令是“谷雨前后”三月份,麦茬前后,六月份最适宜。在当时的气候地理,环境条件下,只有确定合适的种植节令,粟才能有如此大的收获量。陶蓍草器在磁山遗址出土,以及有如此惊人的种植能力,说明当时有一套完善的历法指导粟的播种、培植和收获。磁山是中国最早农历“发源地”,是二十四节气形成的雏形。
  磁山是中华始祖太昊伏羲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伏羲故里。磁山文化是伏羲文化的源,伏羲文化的根,也就是中华文明之根源。
  相信随着挖掘的深入,史料实物进一步搜证,“磁山文化”的研究将更加深入,以上学术论点会得到更进一步的论证。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对磁山文化保护、开发、挖掘的投入,尽快揭开磁山文化神秘面纱展现给世人,让“磁山文化”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作者简介
  申礼成: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磁山文化研究会会长、磁山文化周易研究会名誉会长、磁山二街总支书记、武安市人大副主任
  郭全生:武安市磁山镇党委书记、武安市金马企业公司董事长
  白献斌:武安市磁山镇人民镇政府镇长
  张海江:磁山文化热衷者与开拓者

 


会 员 作 品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关闭
期 刊 电 子 版
2006年增刊
2006年第2期
2006年第1期
2005年第4期
2005年第3期
2005年第2期
2005年第1期
2004年第4期
2004年第3期
2004年第2期
2004年第1期
 
世界文艺杂志征订电话:010-81911642
www.wlaap.com 《世界文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