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艺首页 > 2004年第3期> 肖像谈
艺坛视点

 肖 像 谈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了解世界艺术的窗口     走向世界艺坛的平台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打印】 【关闭
 
                  □ 柳振坤
  从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精神重新得以再生的文艺复兴后期开始,欧洲文化就开始漫延进闭锁的中国。明朝万历年,意大利商人给中国宫庭带进油画圣像的福音后,中国的绘画艺术便熔入了西方文化的风采,从而新生的油画开始在宫廷中盛行,成为帝王将相绘制肖像的新时尚,从此,新兴的油画肖像制度便在宫廷中长期延续下来。不过从十六世纪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四百年的历史中,中国的肖像油画并不鲜为人知,但是,在文革初期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遍及全国各地街头巷尾的毛泽东画像却成了中国百姓家喻户晓的朝圣品,当刘春华创作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画肖像作品的印刷量超出全国八亿人口并发行到各家各户时,中国的肖像油画生命一度被非正常激活,大开了许许多多没有条件习画的青少年眼界。毕竟文革是中国经济严重“贫血”年代,各类艺术在民间终究没“体力”旺盛起来。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复苏,《蒙娜?丽莎》及西方许许多多绘画大师的艺术作品才得以广泛地走进了凡夫俗子的视线,才不断促使更多的青少年走进艺术梦乡。
  可以说文革使我从小就喜爱绘画的童趣得到释放,“停课闹革命”的无聊使我经常追随街头 绘制领袖肖像的画师去感受每一笔油色调抹的快意,油画的新奇在我童心中是前所未见的,遵其所见也本能地动起自制的画笔,在墙上描绘起最新感受到的印象。但是在农村,农活要比所有学习都重要,业余自娱不能成为个人爱好的大气候。艺术是不能鉴于个人爱好就能出成绩,只有勤奋训练、不断提高审美水平,才是促进造型能力进步的真正动力,不过个人爱好也的的确确能成为加快学业进展速度的催化剂。
  1976年我第一次对着镜子画了一幅自画像,感觉还好些;1980年照着相片又画了一幅自画像,却感觉差多了!同僚说自画像有些象照片但不像我本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自己的造型能力有限,看不到误差,找不出毛病所致。另一方面,照片也会失真,照着形象有所失真的照片描绘,显然就会与自己的形象大相径庭。此外,在头像写生中如果只是凭速写经验,凭大感觉快速定形,就不容易把对象的五官位置、外凸的骨点与肌肉位置及起伏描绘精确。若模特头部时有变动角度,也极易使五官在不断变动中失真。如果只按照通常人的五官、结构、比例规律来定位的话,那么就会忽略每个人特有的脸部特征,就完全有可能使被画对象神失千里。如果说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优秀作品的话,那么意大利商人乔孔多的妻子是个配合完美的优秀的模特。因为模特如果坐得不耐烦势必严重影响画家作画时的情绪与技艺的彻底发挥。肖像画的精髓首先就是要把被画者画得八九不离十,既要形似,又要神似。因此要求在作画中时时不断地对形,因为形若差分毫,神必失千里。只要把五官位置及特征与脸部结构的一些微妙起伏变化描绘精确,那么就有肖像的味道了。
  文革以来出现了很多关于表现领袖的肖像作品,也许这些作品中有的就像是电影演员饰演的领袖,象征性地叙述关于领袖的故事内容而己。现在圈内却有人则认为:画得象是“照相主义”,艺术品位不高,现在都已进入高、精、尖的数码时代,无须用油画来“照相”,用油画叙述历史是“非艺术发展正途”。我们会经常在画刊、美术丛书中看到画得象原始人似的人物肖像,甚至有的还更抽象些。日本一位艺术家用大便抹出一幅题名为“肖像”的作品,而且还获奖,看起来艺术之途也似“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实,这种人为故意炒作现象,很容易让人误解为“艺术就是垃圾”倒是常理概念。肖像艺术不仅不只局限在个别或小部份艺术家欣赏,而且还有大部分国人也都需要艺术文化生活,十三亿人口中大概没有多少人会愿意丑画自己的形象,而且也普遍都有喜欢把自己画得既象又美的心理。艺术虽然是不能与生活中人类爱美本性作某种量化比较,每个人的审美观也有迥异,但是对于一些令人恶心作呕的秽物的感受却大致相同。一个家庭中的菜烧得如何,可由主妇说了算;假如一个餐馆里的菜烧得好与坏,就得由顾客品尝后定论。
  绘画艺术不但要求作者具备精湛的绘画技巧与艺术造诣,而且还必须襄括作者的学识及历练,肖像艺术也不例外。画一幅伟人的肖像,首先要了解伟人的身世及心态等来筹集相关资料,如领袖风采之一《险峰风光》,显示出毛泽东在庐山经历的两次党内重大斗争的复杂心境,在乱云飞渡的险境中仍从容不迫,预视着险峰上的无限风光。毛泽东神情严峻,足智多谋,善于酝酿新的斗争策略,毫不留情地剔除政治对手,大有力挽狂澜的政治家气慨。因此,肖像不但要求外(接上页)表画得象,而且还要全面考虑到对象的心理因素,以及与内容相关并以准确的题名来表达画面的内容涵义,尽管是内行或外行的观众,或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持何种心态来加以解读,但是作为作者本身对作品的构思创作过程理应挖潜内在的整体文化素养,打造出既能体现作者高水准的艺术品位,又能体现出作者高水准的文化品位的艺术作品来,给读者留下一个深远的思考及回响空间。 从现代艺术圈内的纷争中看出,现代的一些艺术观念是以表现色彩与技巧的形式鉴介定艺术性质,倡导瞬间视觉效应,有如当今势不可挡的潮流。文革中一些造反派受扭曲人性的大气候影响了,编造各种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理论与理由,剽夺学术权威,一时成为当代社会主流,这种急功近利视学术为儿戏的作为只是天上一颗瞬间的流星,一闪而过,真正的学者终究还是受社会永恒的认可。学术是靠艰苦拼搏而取得的,不是靠哪位圣人能点石成金。金子之所以受人喜爱,是因为它能不拘年代、不拘地域永久闪光,肖像艺术作品同样要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锤百炼,才可成为稀世珍品。
  

 


会 员 作 品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关闭
期 刊 电 子 版
2006年增刊
2006年第2期
2006年第1期
2005年第4期
2005年第3期
2005年第2期
2005年第1期
2004年第4期
2004年第3期
2004年第2期
2006年第4期
 
世界文艺杂志征订电话:010-81911642
www.wlaap.com 《世界文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