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简和他的花鸟画
北京
陈红军
古往今来,中国花鸟画艺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人们或推崇宋代院体的典雅,明清时尚的精致,或熔古铸今、于传统中出新意,或兼容并包、在西学中辟蹊径。艺术家们在反复寻找着花鸟画引人入胜的新途径。在举世公认的“借古开今”的四大家中(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除山水画家黄宾虹外,其它三位均是开宗立派,为世人景仰的大写意花鸟画大师。由此可见,近现代花鸟画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俱往矣,当我们回首今天的花鸟画苑,列数画家们的艺术造诣,同样令人欣慰不已。锐意进取、积极创新,这一代的花鸟画家进行了空前的思考与实践。
在这些卓有成就的花鸟画家当中,年近八旬的张世简先生以他稳健沉雄的花鸟画风和雅俗共赏的审美品格,独步花鸟画坛。他以一个画家的敏锐目光,和对自然世界的真实情感,在写神和写形之间准确把握它们的交融契机,于古今流布甚广的大写意和小写意花鸟画形式中,创造出介于大小写意之间的崭新写意样式。更为可贵的是,张世简先生正直的为人,严谨的治艺,使其作品中自始至终充盈着一股罡风和正气。当我们分条析缕的寻绎其艺术面目,当然能找到优秀传统的
笔痕,师承有绪的影像,自己人格性灵的写照。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世简先生对花鸟画艺术半个多世纪的千里追寻,来源于先生苦其心志的非凡经历,更来源于先生对花鸟画的一往情深。
幼承家学
浙江浦江,是一个山川秀美,人文荟萃的地方,是“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1926年1月,张世简在这里出生。礼张村的张家在清末民初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传统书香门第,张家富庶一方。叔父张振铎是著名的水墨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堂兄张书旗更是中国近现代花鸟画大师。家庭的艺术氛围及其影响力不言而喻。当张世简先生回忆起童年时为他们磨墨理纸的那些场景:当时他只是一个略高于画案的孩子。观堂兄书旗作画,一笔下去墨分五色,或施以五彩,数笔之间一只生动的小鸟跃然纸上,太神奇了!那些印象至今挥之不去。这样日复一日,冬去春来,那时谁也没有料想这长期的耳濡目染,已然在世简幼小的心中植入了艺术的胚芽,并从此引发了他对花鸟画的浓烈兴趣。
张世简的父亲是一位笃信“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传统家长。当世简向他表露出要学画画的时候,立刻遭到了父亲的反对。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正统求学,将来登堂入仕、光耀门庭,对旁门左道的艺术学科是不予认同的。年幼的世简不顾家父的反对,自己找来廉价的元书纸,到山上采来栀子花一类的花果,以为染色的颜料,开始了“涂鸦”之作。毕竟有家学渊源,这批童蒙之作越来越变得有模有样,始为家人赞许。此时,聪敏的世简展开了对父亲的劝说,并以堂兄书旗的艺术成就为例,最终还是说服了固执的父亲。这对世简而言,无疑是一次小小的解放——终于可以坦然的学习花鸟画!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前后,张书旗以卓越的才艺为世人瞩目,名播中外。张书旗结合岭南画派和日本绘画的特点,以白粉、熟宣纸这些材质用于写意花鸟画,在笔法、造型上颇多新意,用笔精练传神,颜色富贵中寓高雅,开拓了写意花鸟画的表现空间。张书旗和张世简虽为平辈,实则是年龄相差整整二十五岁。书旗对这位堂弟的关照,实际上带有父兄般的深厚,加上作为启蒙和发展世简绘画的良师,这亦师亦长、亦兄亦友的情谊,在世简心中对堂兄充满着复杂而真切的情感。时至今日,张世简先生对故去的张书旗先生曾经给予的教育和提携心存难以表达的感激和深深地怀念之情。
家教的长期熏陶,加上张世简敏而好学的秉赋,少年的世简在花鸟画法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方面,将中国绘画的经典范本《芥子园画谱》进行了长期的临习揣摩,扎扎实实地学习传统用笔造型;另一方面,对张书旗的画作也开始了系统的临摹参悟,从中辩析书旗画风与传统技艺的异同。这样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张世简转而开始了自己的花鸟画创作。家乡秀丽多姿:田间枝头的小鸟、林畔篱边的野花,鸢飞草长的春光、落霞孤鹜的秋影。尽是可以信手拈来入画的最佳素材。地灵人杰,十余年磨炼,张世简创作的作品开始为时人欣赏,在乡间传为美谈。这一技之长,使年仅二十岁的张世简被聘为县立小学的音乐、美术、体育教员。
转益多师
童年的经历和青少年时期打下的基础,在张世简心中如烙印般永远不会抹去。这些印记是画家笔性墨情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的基石。然而家乡的秀美,终究替代不了山外山的开阔与博大。离开家乡,去外求学深造是对张世简先生习艺产生影响的又一重要时段。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家宅院被日寇一把大火烧光。原本富裕的家庭从此中落,饱受国破家亡之苦的张世简只能背井离乡,坚定不移去寻觅艺术之路。数年的颠沛流离、上下求索,张世简于不幸中有幸获得诸多名师的指导。在这些老师之中,最令他难以忘怀的是傅抱石先生侃侃而谈的艺术理论,陈之佛先生精纯宁静的工笔花鸟,黄君壁先生蒸融氤氲的写意山水。这是他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求学时,经历的一段愉快时光。解放前夕,战争频发,意志坚定的张世简在山河动荡、风雨飘摇的岁月信念倍坚,对自己的追求没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以艺术家的痴心,沉醉在花鸟画的天地之中,于闹中取静,用心之专可以窥见。1949年秋,他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潘天寿、吴茀之先生学习写意花鸟,使他真正地体会到博采众长的习艺之妙。在此期间,对张世简影响深远的当是潘天寿的刚毅品质所挟带的勃勃生机,这与柔和清丽的书旗风格迥然不同。潘天寿大写意花鸟画的刚劲、果断和“金石”书法的古拙、劲峭深深地拔动张世简的心弦,由此转入了对潘天寿艺术的大量学习。这一影响之深,即使在今天,我们仍能探出世简书法和绘画对寿翁艺术神追心摹的历程。
显而易见,正是由于张世简先生转益多师,而又能兼收并蓄,将潘天寿的大写意与张书旗的小写意花鸟融会贯通,是构成其艺术特质的两条重要门径。以后经过二十余年的潜移默化和自己对艺术的感悟,在今天才能领略到大家喜闻乐见的世简画风。
卧薪尝胆
大学毕业,张世简先生被分配到上海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科普处,进行幻灯片的绘制工作。1953年作为骨干调到北京幻灯片厂。幻灯片绘制是一门对技术和艺术要求很高的工作,在当时传媒单一的条件下,幻灯片、连环画都是凭借手工绘制成图像,进行宣教。二者不同的是连环画是将大图缩小成册,幻灯片是将绘制的小图放大放映。这对绘制者的技艺要求很高,稍有误差,错误就将成倍的放大。许多国画家都曾创作过精美的连环画作品,如刘继卣、任率英、程十发等名家。艺术从来倡导触类旁通,功在画外,幻灯片这种特殊的工艺和工作性质,锻造了世简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二十余年创作,包含对构思、构图、造型、色彩的准确把握,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艺术形式在当时是普及给广大群众看的,是群众喜爱的宣传形式。工作性质和艺术功能的现实要求,对张世简先生的花鸟画创作思路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纯绘画艺术情趣中注入了亲切、平和的内容。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多年间,花鸟画认为是资产阶级情调的东西,而被极左思潮所封杀的一个画种。到北京工作时,张世简正值二十七岁的年龄,正是一个画家历经十余年锤炼,最能出成果的时候,处于身体和创作最为强盛的阶段。却无法公开的进行自己酷爱的花鸟画艺术,对于年轻的张世简先生而言其压抑、痛苦的感受是无法形容的。对此逆境,许多人悲观、愤懑,失意、消沉,在张世简大学同窗中,至今仍坚持画画的寥寥无几,可见当时的桎梏之深。然而,一次意外的变化,不仅坚定了张世简先生的人生信念也使张世简很快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并由此找到了解决办法。
这缘起于1956年他参加的北京市青年美展,这次破例可以展出花鸟画作品。就在这次影响很大的展览上,张世简一幅表现雄鹰的作品荣获二等奖。上台给他颁发奖品的是我国著名花鸟画大师于非闇先生。在花鸟画打入冷宫的时代,老艺术家为这一优秀画种的前途充满忧虑,所以在颁奖时,于先生紧紧握住张世简的双手,语重心长地说:“以后花鸟画就全靠你们了”。托付之心,令人动颜。张世简亦为前辈的信任所感动,也深知自己的责任之重。从此,他不舍昼夜的进行花鸟画的写生和创作。
在工厂的二十八年,实质上是他埋头画画的二十八年,从未间断。艰苦的工作环境,繁重的工作量使画家的双手都扭曲变形,但从来也没有击垮或消退画家这颗赤诚炽热的心。清晨,骑车至动物园,捕捉各种鸟类的自由动态;春夏,到中山公园,那儿各种鲜花盛开,画家赶去抓住活泼的生机;入夜,搭板铺纸整理白天的素材,进行艺术再创造。日积月累,张世简先生画了数以万计的花卉、禽鸟之类的速写,全是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来进行的,即使在“文革”这段艰难的岁月,画家被当成专政的对象而身陷牢狱、直到下放农村,他也没有停止写生与创作更没有冷却对花鸟画的热爱。
柳暗花明
1979年,焕然一新的气象,也促成了张世简先生成为一个专职画家,这一年成为张世简艺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中国传统的花鸟画得到真正的解放,这对于由衷热爱艺术的画家而言,真有“漫卷诗书喜欲狂”的那种兴奋、激越的心情。数十年的积累,一时迸发,张世简的艺术,有如奔腾的黄河之水,得以施展开来,沉寂二十年的张世简花鸟画艺术一露头角,即名动京城。1976年北京市美展,张世简的一幅《月季小鸡》虽然尺幅不大,却引起了众多专家的关注,展览结束后又被选送国外展出。也因为这幅小画所显现的大气、成熟的画风,使张世简入选这一年由文化部组织的第一批抢救国画创作组的成员。为期六个月的创作活动,还原了中国画的本来面貌,涤尽了浩劫带给中国画的尘圬。艺术家们意气风发、一抒情怀,创作的佳作,经向国务院汇报后,择优展出。其中张世简先生的写意花鸟五张入选。这一次全面的展示,导致了张世简先生艺术人生的飞跃。
就是在这次展览上,作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和工艺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的陈叔亮先生,于百花丛中独具慧眼,对张世简画作赞赏有加,认为其画风独特,有利于学院的教育,并决定要调还未曾谋面的张世简先生到中央工艺美院从事教学工作。这是由工厂转入专业教学单位的重要机遇。这样的机会其实早在1957年时,年轻的张世简就曾经遇到过,同样爱惜人才的画坛巨匠陈半丁先生在北京中国画院成立时,就要求安排张世简到画院任专职院士,上报文化部的聘任名单中张世简赫然在列,排小写意画家王雪涛之左。可惜,北京幻灯片厂以张世简是骨干力量为由,坚决不放人,这次良机只能错失。致使不图名重利、勤勉务实的张世简在工厂默默奉献了最为美好的青葱岁月。这次,已近花甲之年的他,深知在人的一生中这样的机会不可再得,身体状况也不适宜再去从事那精雕细琢的幻灯片绘制工作。后经多方努力,1979年接受学院之聘,专门从事花鸟画教学工作,终于可以全部身心地投入到花鸟画的研究、创作与教育之中,这一转折使张世简的艺术境界得到了再次的升华。
厚积薄发
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这所著名的学府,张世简如鱼得水,可以有专门的时间将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习艺心得进行系统的整理。曾从事花鸟画教育的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说过一句名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更不足”。面对学生的各种可能的提问,对于指导教师而言,随时需要解答。张世简先生感触很深,这时他特别注重加强中国画理论方面的研究和积累,并在教学中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经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观点和教学理论。这些绘画理论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获益匪浅。世简先生忆起这段教学时光异常兴奋,因为令他想不到的是,工艺美院的学生是如此的喜爱中国画,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初,西风东渐再成潮流,西学成为时尚的那一段时期。显然,教学效果之好是惊人的。在文艺急需复兴的年代,张世简先生的教学及研究成果引起了教育界和出版界的重视,1981年,由张世简编绘的《写意花鸟画技法》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数十万册的发行量,遍及大江南北。此后又陆续出版了《写意花鸟画构图浅说》、《荷花画谱》等专著,惠及后学。
古人说:“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天,对于张世简先生而言是五十年磨一剑,及试锋芒,大获全胜。真是苦心人,天不负。张世简以一己之诚心献身艺术,而艺术也给了他最好的回报,那就是多少艺人为之奋斗,梦寐以求的艺术语言。哲人说:“做偏颇的天才难,做平静的天才难乎期难”。在平平淡淡中,张世简先生坚定不渝地走着自己的艺术之路。他所经历的艺术人生是一次长征,令人沉思、感慨并肃然起敬,我们感叹先生正直的人格,坚强的个性,也由衷感佩先生独领风骚的艺术才华。
风神气骨
中国书画的特性,在于笔墨情趣之间所涵盖的中国文化精神,气韵意境中隐含的是独特的美学气质,体现的是中国特有的人文理想,这与西方绘画的科学审美观截然不同。中国画家的人格、才情决定作品的品位。只有一个艺术家的道德、修养、境界、情感和艺术气质,技艺水平高度和谐时,才能创造出具有永久价值的作品。
张世简自小受到来自于家庭的忠厚礼义之类的道德规范,少年更以乃兄为楷模,青年时代所遇到的那些恩师,都造就了张世简先生豪爽重义、质朴倜傥的形质情性。身材高大而魁梧的世简先生性格十分温雅亲和,无论是求学、工作,还是教学、创作都能甘于寂寞,沉稳宁静,一心艺事,与世无争。这尤与寿翁的精神风骨一脉相承。以正气和正直作为一个艺术家坚定不移的操守,构成了世简先生画风的果断、沉雄。当我们读过张世简先生艺术人生的演进历程,才能清晰地看到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因素,了解其审美价值的取向和与之关联的娴熟技法的融合要素。张世简先生绘画风格的成熟、确立,应是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为基准,走入这一步他花了五十年。画风是如此的平易近人,充满着浓郁亲切的生活气息,画中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都洋溢着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画面端庄朴素、造型准确生动,构图美满和谐。可以看到对传统法则的提炼而不是因循守旧的沿袭,可以看到家学师承的笔墨而绝不是食而不化。正如其师潘天寿先生所言:“心有古人毋忘我”。
世简先生从登入花鸟画之堂就开始形成自己的绘画理念,如何处理好雅与俗的问题是绘画美学的关键。世简先生的艺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冷静地解读先生的作品,不得不为其驾驭之妙而击节赞叹。
笔性墨情
纵观张世简先生花鸟画,显明的特点首先在于形态之美,是通过准确的形的生动来体现造化的神秀。其次在于章法布局的和谐美,张世简先生特别注重构图,通过构图来展示空间营造画境。再次,在于张世简在花鸟画的色彩运用上,淡抹浓妆无不随类赋彩,依境敷色,相宜相和,有强烈的色彩美。
国画是形意兼备的艺术,任何画家都不可能跨越“以形写神”的过程。张世简先生深知这一画理之要,因而在花鸟画形态的表现上,他下足了功夫:一方面继承传统和师训、另一方面细心观察生活,扎扎实实地写生。数以万计的速写不仅锻就了他驾驭花鸟世界万千变化的能力,这些即兴的速写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最好的蓝本。然而,写形的过程与写意的要求毕竟有一段距离,这之间的转化和提炼,最能体现画家的才情和境界。在用笔写形上,他以画家积极入世的现实主义态度来表现物象,而在以笔写神上,又显现出艺术家不同寻常的超凡脱俗。笔墨灵气活现,格调高雅,墨色的柔和变化、浓淡干湿处理得恰到好处,笔笔依形而发、落在实处。言之有物又不为局部的细节所拘束。形意相生,实质上是艺术概括和升华,是艺术的高度之一。对此,张世简先生特别赞赏白石翁的画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溯张世简先生绘画造型的进程,经历了小写意刻画的精致和大写意象形的精炼,正是在这二者之间,他找到了自己“因物象形”的尺度,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形意兼备的样式。
张世简先生的构图法则是他完整的艺术理念中的另一突出代表。在构图形式上,显然受张书旗先生的影响更为深重——呈现和美的章法。形成这样的法则,主要还是他自己的审美情趣决定的。由此,最能表露张世简先生的精神气质和处世哲学:不追求奇险狂怪、横空出世的形式。在平易之中,依据均衡的规律和创作的要求进行点、线、面的安排,推崇构图的饱满、富丽,使画面充分流露亲和近人的气象。禽鸟的顾盼,花枝的穿插,老干的横斜都遵循自然和艺术的律动,在苦心经营中展现生活的动人景象,一枝一叶间,关联着画家的一片真情。
无论是欣赏还是解析张世简先生的作品,都必须关注他那极富个性的绘画色彩学。在他的作品中,色彩一直是其绘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艳丽而沉着。这一点,他从不依照某一家或一派的程式,以固定的手法去施彩,在张世简创作的画中,很难说出这一色调是受某家的影响而形成的。张世简认为:师古人、师前人、不如师造化。他的用色,完全师法多姿多彩的自然世界,尊重万紫千红的自然美,也丰富了自己的画面,因为任何色彩大师都无法越过自然的万千变幻。所以,张世简在色彩运用上不拘陈法,特立独行,在貌似“俗”的炫丽色彩中,破以浓重的墨色,调以素净的空白,而使画面充盈着文雅、和睦的氛围,将中国画材质以至美学特征发挥得酣畅淋漓。
宋人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但是,艺术的道路绝不只有华山一条险路,而是以不同的文化精神来呈现她丰富的面貌,中国绘画也是以其独有的笔墨特征和情感表达方式来展示她千姿百态的风韵:或如英雄豪俊、画中霸气十足;或如文人雅士,笔下逸气飘动;或如山野高士,腕底神气活现。张世简先生的作品,其生动的气韵类属何方呢?纵观世简先生艺术人生可以这样表述:或如坦荡君子,画风正气浩然。从这一股正气,我们可以感受世简先生跌宕起伏的正直人生;从这股正气,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艺术上走过来的正确道路;从这一股正气,我们可以读到他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质,源自于他审美品格的中正不倚。不求险远,张世简先生在平易、中和的人生中挟罡风而挥笔,他以艺术家的坚定信念博击千里。
甲申孟夏于北京金台乾元书斋
(作者系人民日报神州书画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