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杂技艺术拥有3600年历史,在各种国际大赛中, 20余年共获得金牌100多块,因此,我国被誉为“世界杂技金牌储藏库”。然而,
“杂技王国”桂冠下折射出的问题,近年来也日益凸显。
节目缺乏文化内涵
来自瑞典的杂技艺术家芭芭拉向记者描述了她前几年来中国看杂技的感受,“我分别看了8个杂技团的表演,发现他们在造型、构思等方面雷同,且重技术难度,轻文化内涵和观赏性。”
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边发吉告诉记者,重技术,缺乏综合包装是中国杂技一直存在的问题,但近几年来,我们针对此问题做了整改,在节目编排上添加了一系列综合元素,如灯光、音乐、服装、舞台设计等。为丰富节目的文化内涵,推出了一些拥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杂技,如广州杂技团的《天鹅湖》等。“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发现,有些元素是我们一直缺乏的,如节目的诙谐性。”边发吉认为,仅有高难度而缺少观赏性的杂技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了,文化品位和观赏性越强的杂技作品越能吸引观众。当务之急就是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使之成为适应现代文明、审美要求的综合艺术。
教育现状亟待改善
据了解,目前我国虽有近万人的杂技专业人才,但因存在文化水平偏低、思维陈旧、观念相对保守等弱点,严重阻碍了杂技事业发展。
杂技具有严密的内向性,杂技人尊师重艺,对先辈留传下来的技艺,总是千方百计地保存传递下去,这种旧有的师承教育方式在保护了传统技艺的同时,对杂技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目前,杂技教育师资薄弱,教师多为退下来的老演员,他们讲授杂技技巧还可以,但在培养学生的文化和创新等综合素质方面比较欠缺。据上海马戏学校校长程海宝介绍,现在大多数杂技教育属于“四无”教学,即无教学大纲、无教学计划、无统一的教学标准、无明确的考核规定,文化课学习也经常受到演出的影响。
从业人员观念保守
杂技从业人员观念上多遵循“同行是冤家”的行规,互相保密和封锁消息,缺乏必要的探讨交流,这势必影响艺术上的取长补短及创新与发展。
杂技理论家杨文新指出,杂技不创新就没了生命力,没有出路。杂技要发展,摒弃落后狭隘的观念势在必行。
尚处于“卖原材料”阶段
据悉,目前我国优秀的杂技演员基本在国外。边发吉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经济原因。一个团出国演出,半年的收入应该是100多万美元,这在国内是根本没办法达到的。二是演出场所少,我们号称“杂技王国”,但连一个马戏城都没有,而目前称得上专门的演出场所的只有三处,在石家庄、上海、武汉。三是缺乏应有的市场机制和秩序。目前,我国杂技还处在“卖原材料”阶段,许多节目只能加入外国杂技团,成为他们的低价“原料”,而不是艺术成品。
边发吉认为,“杂技要发展,改革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