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  作家协会
世界文化知识精华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打印】 【关闭
 

 

喜欢女婴的习俗


  在西班牙北部加利西亚这个女人王国里,谁家生了女孩子,就认为谁家有福气,因为这里的女孩是财产的法定继承人。若头胎生的是女孩,母亲就决定不再生第二胎了。
  在南美巴西南部边界的“女人国”里,居民全是女性,每年只有外族男人的一次短暂的“来访”。第二年,当这些男人再度来访时,刚生下不久的男孩全被“来访”爸爸带走,而所生女婴却倍受宠爱,成了理所当然的继承人。
  在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交界处的密林里,隐居着300多个矮人组成的“小人国”。由于矮人男性居多,所以每个家庭都盼望女孩降生。女孩降生往往使母亲身价倍增,女孩也被视为掌上明珠,受到大家的保护。
  在北极圈内的瑞典和班图人居住的东非地区,父母对所生的女孩十分珍爱。瑞典人希望女儿能成为聪明漂亮的“露西亚”,班图人深信“谁生女儿谁得福”。
  在澳大利亚的土著部落和西班牙的吉卜赛人以及美洲印第安人的爱达尼部族中,只要有女孩出生,前来贺喜的亲友邻里会络绎不绝。在澳大利亚土著部落里,亲友们还会为女婴的母亲送上鲜花、贺礼和甜食;在西班牙吉卜赛人那里,人们要向女婴的母亲赠送精美的礼物,并载歌载舞以示贺意。
  南非的祖鲁人婚后妻子生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孩,则全家欢喜,并盛宴左邻右舍;如果妻子生的头一个孩子是男孩,妻子就得跪在丈天面前求饶,并保证下次一定生个女孩。如果第二次仍是男孩,丈夫可以休妻另娶。如果头一个是女孩,以后再生男孩,丈夫亦可原谅。女孩多,将来得到的彩礼也多,农忙时女婿来帮工的也多,女儿是财富的象征。

生孩子的奇俗


  西班牙北部加利西亚有个“女人王国”,这个王国里的妇女生孩子,丈夫也必须陪伴着一起躺在床上,直到妻子身体恢复健康为止。这一习俗在巴西的印第安人也颇盛,据说是为了体验婴儿母亲的生活,也是丈夫对妻子体贴的表现。
  北美温哥华岛上的印第安人,孕妇临产前,便偕同丈夫下河游泳,快生产时才上岸。丈夫继续游泳,直到孩子生下来为止。这时,产妇把新生婴儿抱到河边,把婴儿浸洛在河水中,由丈夫帮着把婴儿洗干净,然后才抱着婴儿回家。
  西非的几内亚盛行一夫多妻制。妻子分娩时,都是由她们的丈夫亲自接生。
坦桑尼亚的库利雅人也实行一夫多妻制。妇女产假仅仅4-5天,在最后一天要给新生儿取名、沐浴,产妇的头发也全被剃光。
  非洲吉库尤人的产妇分娩时,只要婴儿呱呱坠地,“助产士”就高兴地唱起来:“阿利利利……”如果是男孩,重复5次,女孩则重复4次。前来道贺的男男女女,也唱走与文首世代流传的古老歌曲。生的是男孩,就请年长的妇人进去5位,如果是女孩,则进去4位。她们在门槛边拾起一撮土放入嘴中,以表示誓死不危害孩子。然后她们还要给婴儿涂油、送礼,最后举行命名仪式。
  在津巴布韦的恩德贝人中,人与人之间友爱、关怀的风气处处可见。婴儿饥饿时,其他母亲都主动喂养。这里不存在孤儿,如果亲生母亲无力抚养,就由其他的妇女代养,称为“大母亲”。
  太平洋瓦利斯群岛的居民崇拜猪,家里添了婴儿,要杀猪庆贺。南太平洋的西萨摩亚岛,妻子临产前,丈夫要杀一头小猪赠给妻子。婴儿出生,父亲又杀第二头猪,祝贺孩子出生。满月时,再杀第三头猪,以宴请宾客。墨西哥的瓦哈长州居民,当婴儿出生时,人们送去的礼物是一只鸡,并把鸡毛戴在婴儿头上,以示祝贺和祝愿。

“男人国”


  目前世界上有3个被称为“男人国”的地方,在那里只有男人而没有女人。这3个地方:一个是阿根廷博琴顿河岸的小城,这里有一条人人都得遵守的规则.到这座小城居住的男人,一生不得娶妻。因为他们认为,没有结婚的男人做事才会专心,也才有成功的希望。另一个是英国科芬德里的富尔山下的一个村庄。村里居住着5000名男子。据说,这个村的男人们都吃过女人的亏,因而十分憎恨女人,这种心理使他们聚集在这里生活。还有一个是希腊东部的沙比斯岛。岛上居住着15000名男人,个个都是僧侣。他们穿的是古代修道士的服装。岛上不仅没有女人,而且不许雌性动物存在,只是空中有雌鸟飞行。外地前来参观的游客一律不准携带有女性的照片、图画或其他女性的日用品。


印度的寡妇


  印度的姑娘,按习俗一般长到10岁就要嫁人。由于种去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一种叫“萨蒂”的寡妇殉葬制度,一个妇女在其丈夫死后火化时,必须跳入火中随丈夫殉葬.因为印度教认为:丈夫的死亡,不论是战争还是其他的原因,都是由于妻子前世犯下的罪孽所致, 妻子是害死其丈夫的无意识凶手。
  这一随夫殉葬的古老陋习,现在虽已被印度法律废除了,但痕迹犹存,农村许多寡妇仍然受到宗教传统的束缚,遭受着种种非人道的待遇。许多寡妇被赶出婆家,乞讨为生。如果寡妇的娘家同意接她回家,那么必须削去头发,每周禁食两天,睡地板,吃剩饭,不能参加庆典,不许改嫁。印度教也为寡妇设立“寡妇院”,寡妇们在那里洗罪、祷告、冥思。有的寡妇还可以到印度教的圣都瓦拉纳西去度过余生。瓦拉纳西在印度北方邦东南部城市,在恒河之滨,寡妇们每天除以苦力谋生外,必须去恒河沐浴,以便洗刷自己的罪孽,死后的骨灰撒进恒河,最后净化灵魂。

奇特的审美观


  以黑为美 在非洲,有的黑人部落常常以黑色自豪。马里黑人妇女酷爱黑色,把它视为吉祥的标志。她们用一种叫“散沫花”的树叶染足,直到把脚边、脚掌都变成黑色为止。她们还染牙眼,画手。染牙靓时先把粉状原料与乳油木脂拌成糊状的黑油,然后,把牙跟刺出血,在伤口涂上黑油,终身保持黑色。画手则是用胶布剪出各色花纹,贴在掌心上。小伙子选择对象时,首先就是看姑娘染足、画手和染牙跟的技艺。
  以白为美 莫桑比克人以白为美。姑娘们每天早起对镜梳妆,要在自己脸上擦上一层白粉。这种白粉是用当地产的“面包树”磨制而成的。“面包树”满山遍野,因此家家都可制造这种化妆品。
  光头为美 坦桑尼亚的马赛族妇女并不梳发,而认为光头最美,所以她们就把剃光头做为装扮。缅甸那加族少女为区别成年妇女而都剃成光头,或婚后才留长发。
  穿唇为美 非洲的奥莫姑娘,到了一定年龄,就用刀把下嘴唇与下巴割开,将嘴唇拉长拉圆,然后用一个木盘撑起。也有的把下嘴唇穿透,在孔里穿上铜或金的链子。她们视之为美。
  小鼻子姑娘最美 爱斯基摩人喜欢小鼻子,鼻子最小的姑娘,是这个民族的美女,是男性追求的对象。
越胖越美 大洋洲的汤加人认为,姑娘越胖越美,脖子越短越美,腰越粗越美,男青年选择对象,最理想的就是颈短、腰粗的胖姑娘。
  染黑齿和大耳垂为美 越南西部高原的少数民族有染黑齿、黑唇的传统习俗,染得越黑越亮者为最美。男女到一定的年龄时,须将上面六颗门牙磨齐,磨齿不仅仅认为是美的表现,而且是作为男女成人的标志,到时才能开始寻找伴侣。大耳垂也被认为是头部美的特征。他们有扩耳垂的习俗。人们从小就开始在耳垂上穿孔,然后用小段的象牙,竹棍或小木杆撑开,使耳垂增大,甚至抵达双肩,再配以象牙、竹节或珍稀木质的柱形大耳坠。
西方的女性美
  女性美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涵义。在中世纪不列颠亚瑟王的传奇故事和乔叟的诗中,漂亮的女性,头发必须是金黄色的.如果天生不具备这一特点,就使用从东方进口的染料。这时,灰色的眼睛则有压倒一切的美。
  15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开?辟了女性美的新时代.从波堤切利、达?芬奇、拉斐尔所画的妇女来看,女性美表现为温柔、庄重、典雅。到文艺复兴晚期,英国淑女们理想中的美女,是从未结过婚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她们模仿她那染过的头发,拔过的眉毛,涂了厚厚化妆品的脸,用她那样的润肤液、油膏等化妆品。
  到16世纪,理想妇女的脸色应是苍白而带玫瑰色、柔和而带酒窝。双下巴可以称为最宝贵的资本。明显的红头发、大眼睛、小耳朵、牙齿外露等都是美女的特征。晒黑的皮肤则被人视为乡村妇女的特征。
  19世纪英国作家亚历山大?沃克著《美女的分析与归类》一书,对美做了专门论述。瓦?斯蒂尔著《时尚与情爱主义》也论述了妇女性格的内在美。从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到爵士乐时代,妇女们以魅力和天真这双重特性,赢得了男子们的倾慕。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们对于服装和妇女容貌的审美观。妇女们将紧身胸衣束之高阁,而公开烫短发、化妆。典型的现代美女形象是:描过的细眉、勾画的红嘴唇,胭脂涂在颧骨下方而不是在颧骨之上。到20年代,那种紧缩的小嘴,圆圆的脸,约定俗成的短烫发等,则都由美国好莱坞著名影星葛莱塔?嘉宝的新形象所代替。

“女人国”


  在印度北方邦的奈地毛尔地区,有一种专为妇女开设的“合女院”,即“现代女儿国”。“合女院’‘已有300年的历史,公民全为女性。她们都是忍受不了重男轻女的恶习、嫁妆制度和买卖婚姻的束缚离家出走前来投奔的。她们发誓终身不嫁。这是对印度几千年来残存的种性制度的强烈反抗。她们既不信奉宗教迷信,也不惧怕政府官员,一起生产,一起居住,共同维持艰苦的生活。她们把“合女院”当成妇女自卫自治的圣地。
  北欧小国冰岛,也是名副其实的“女性国”。这里的妇女大都自食其力,不靠男性供养。已婚的妇女有自己独立的姓氏和辈份,从不冠以夫姓。据解释,冰岛居民大多以捕鱼为业,长期在外的渔夫需要依赖妇女打点一切,对妇女格外尊重。冰岛女性地位高,她们不仅在国会中占有席位,连总统也是女的,而且维边丝总统还是一位离婚的妇女。由于女权高涨,冰岛出现了特殊的政策及社会要求。如当地法律规定:所有电视台星期日停止播放,让各家各户外出自由活动。为了保证大部分妇女自食其力,当地妇女联盟还建议建立一套更完备的托儿制度。
  夏威夷附近的尼豪岛,也是由女人统治的。1863年,苏格兰人辛克莱夫人以10000美元购买了该岛,成了她家世代相传的私有财产。她还规定该岛的统治者永远是女人。
   土耳其南部的纳克镇,地处悬崖,与世隔绝。平时,这里的居民全是妇女。她们自己管理城市、安排家务、教养后代,不受男人支配,是这里的实际掌权者。据说,在400年以前,土耳其人把她们的祖先驱赶到这片不毛之地。为挣钱活口,男人们一律外出做工。几百年来,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每年7月1日到14日,是男人们回镇和家人团聚的喜期。届时,镇上热闹非凡。迎接男人的仪式充满真情。告别前的“狂欢节”要持续3天3夜,集体婚礼更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欢宴之后,男人们又在同一天离开纳克镇。一年之后,当男人们再回来时,已有一大排婴儿参加迎接爸爸们的行列。

 


会 员 作 品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关闭
期 刊 电 子 版
2006年增刊
2006年第2期
2006年第1期
2005年第4期
2005年第3期
2005年第2期
2005年第1期
2004年第4期
2004年第3期
2004年第2期
2004年第1期
 
世界文艺杂志征订电话:010-81911642
www.wlaap.com 《世界文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