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  作家协会
世界文化知识精华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打印】 【关闭
 

 

世界宗教徒和平大会


  早在1893年,美国芝加哥举行了一次“宗教的世界会议”,这是全世界各宗教第一次在讲坛上会合。当时还没有宗教方面的霸权,这次会议在谋求各宗教间的对话方面迈出了一步。此后再没有举行过类似的会议。
  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印度和欧洲等地掀起过一个“通过世界各宗教达到世界和平”的运动,甘地、爱因斯坦、罗斯福夫人等著名人士都参与了这一运动,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个运动只是昙花一现。
  “世界宗教徒和平大会”成立是1962年美国4位知名宗教界人士波士顿天主教红衣主教约翰?赖特等倡议的。其直接原因是鉴于核战争的危险,希望通过世界宗教达到世界和平。
  1970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第一次“世界宗教徒和平大会”,有39个国家的代表参加。关于各宗教间的关系,决定:不劝诱人改信宗教,不论神学问题,不建立世界统一的宗教。和平大会的宗旨是:促进各宗教间的对话和合作;争取“国内社会的和谐和国际合作”;主张裁军和禁止核武器,最终目的是建立一种“更新更完美的典型”社会——“世界共同体”。
  迄今为止,世界宗教徒和平大会已召开过4届。第4届会议于1984年8月23日至31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有60个国家的60名代表出席。我国赵朴初当选为该会新的领导成员。


非洲的宗教


  非洲的宗教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原始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原始宗教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广泛流行。目前信奉这种宗教的人口有1亿以上。原始宗教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极富地方特色。它们一般都供奉祖先和信仰自然神。酋长和统治者被认为是祖先神灵的使者或化身。部落通常有自己所崇拜的图腾,祀奉同一图腾的人不准通婚。上苍是最高的主宰。打雷、闪电和暴雨等自然现象,均是上帝威力的表现.巫师和宗教性的秘密会社,在非洲人民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伊斯兰教是非洲的主要宗教。目前绝大多数北非居民都信奉伊斯兰教。马里的廷巴克图曾经是伊斯兰教文化中心。西非许多国家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东非的坦桑尼亚绝大部分居民也信奉伊羚滋教。
基督教主要流行于东、西非沿海和中、南非各地。它们是殖民主义者侵略非洲的工具。教会广泛从事政治活动,进行武器买卖,举办学校,经营商业和种植园。

哥伦比亚的“麻袋人”


  哥伦比亚有一个新教派,它的每一个信徒,都在身体的右半部披着麻袋片,身体的左半部露在外面,他们种地、收割及缝衣、做饭,都只使用左手、左脚。这些人被称为“麻袋人”。他们认为,人体的右边是作恶多端的一边,是一切罪恶的渊源,所以右半边必须覆盖起来。他们常举行洗礼活动。洗礼那天,任何人不准参加劳动,必须吃素食物和带皮壳的东西,连这天喝水也是为了洗净罪孽。洗礼时,洗礼人将十字架放在下跪的教徒额头上,祷告教徒不贪图享受,不犯罪,然后再吻每个教徒的左脚心,并用烂泥巴徐抹其身体的可见部位。受过洗礼的人,还要从该教创始人尼古拉斯的坟墓上取一小块泥土吃掉。

日本人恭奉的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是日本国家神道的祭祀组织,它是1869年6月,即明治二年,根据明治天皇的意旨而建立的,当时称为“招魂社”,10年以后,即在1879年正式改称靖国神社。它座落在东京市中心千代田区九段北,在这一建筑群区,供奉着日本自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在日本国内战争和历次对外侵略战争中死去的日本官兵的“亡灵”,计有2464151名。他们都作为“为国捐躯的英灵”而被祭奠。日本天皇和历届政府,每年春秋例行两次参拜,进行大祭,祭祀仪式由政府主持,祭祀费用由国家支付。除东京的靖国神社外,各地也建有“护国神社”。
  靖国神社初建时期,入祀招魂社的主要是1853—1869年明治维新期间,“尊王攘夷倒幕”历次战争中死去的人,大约有5万名。明治天皇和政府对这些死者的招魂和祭祀,是为了宣扬为天皇国家战死疆场是最荣耀的“国家神道论”,号召和鼓励活着的人为天皇制和明治政府效忠。
  19世纪末日本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靖国神社成为宣扬军国主义的重要工具。在这半个世纪期间,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日军战死的官兵计有240余万,都被入祭靖国神社,其中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近卫文鹰和东条英机等侵略战争的策划者和指挥者,其余绝大部分都是在国外进行抢掠、奸淫、屠杀的血债累累的战争罪人。把这些在侵略战争中死去的日军官兵作为“为国捐躯”者入祀靖国神社,供日本人民凭吊,是为了欺骗和毒化日本人民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政策效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的活动曾有所收敛。但自1975年三木首相以私人身份参拜靖国神社以来,日本政府的某些官员,不顾国内外舆论的反对,不断有前往靖国神社进行“慰灵祭”的活动,引起了一切爱好和平人民的不满与愤慨。

日本“神社”的由来


  “神社”,原来是各村庄共同行农耕仪礼之所,有“神篱”、“磐境”、“神奈备”等形式。所谓“神篱”,即在一块清净地上,四周围以树木,在其中祭神;“磐境”,即四周围以石头,用神龛石作一神位;“神奈备”,即指神所在的森林。以后才逐渐设有社殿,定期祭祀。日本各民族均以本族的祖先为神,因此有“氏族之神”,后因皇室中心氏族制度的确立,皇室的神即被认为至高无上的全国各民族的祖神。
  到7世纪,佛教传入日本,佛教用咒术祈求国家的安宁,受到政府保护。这样,神、佛之间彼此要求调和,日本人民便在神社里设立了神宫和佛寺。明治维新以后,朝廷下令神、佛分离,多年来神社与寺院、神职与僧侣的混淆状态,开始澄清。以后,政府设置神社局,掌管一切神官及神职的事务。

犹太教徒“安息日”里的禁忌


  星期六,是犹太教的“安息日”,也叫“主日”。按犹太教规矩,该日停止工作,不能在“安息日”接触金钱、火柴或机器,专事敬拜上帝,凡亵读圣日者,应受死刑。因此,在“安息日”那天,以色列某些大厦的电梯都经过特别的安排,无需按钮,每隔一层楼自动停一次。这种古老的禁忌和现代生活发生着越来越明显的冲突。

印度教“苦行僧”的修行


  印度教的“苦行僧”采取各种十分离奇的修行活动,来折磨自己,进行灵魂洗礼。他们认为:只有苦行才是高尚的,只有受苦才能求得灵魂上的安静,才能更快地出尘脱俗。
  “苦行僧”的修行活动多种多样。例如,赤身裸体席坐烈日下:并在身旁生几堆旺火,任凭烈日暴晒,烈火烘烤;赤身裸体睡在荆棘之上,任烈日晒,荆棘刺。又如,全身埋在土中只露出头,每天进行数小时的“调息”苦行;有的以上肢代足,每天倒立数小时不动;也有全身跪卧于地,将头埋入土中进行“生息”苦行的;还有的将右手或左手高举过头永不放下,直到誓期期满为止,哪怕高举过头的手已退化。有一位“苦行僧”,发誓要进行24年的独足苦行,16年来一直独腿直立,另一条腿则用带子捆吊在自己的脖子上,行走靠手杖,睡觉靠在树上,被吊起的那条腿已经萎缩了,到1986年止,他已苦行了20年,但仍要坚持下去。印度教的苦行僧认为:“人间充满痛苦,要想使大部分人摆脱痛苦,就要有少数人去多受痛苦”,他们相信:苦尽甘来,只有通过吃尽苦难,才能得到神界真谛。
他们遍及印度的市街、山区、河岸,容貌与众不同,发长而不洗,额上绘有红、黄、白等各色条纹,身上缠着一块布,有时还赤身裸体,酷似乞丐。

宗教圣地耶路撒冷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奉耶路撒冷为“圣地”。这种三教圣地集于一城的例子,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耶路撒冷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古称“耶布斯”。阿拉伯人习惯把耶路撒冷叫做“古德斯”,即“圣城”的意思,至于耶路撒冷,则是希伯莱人对它的称呼,“耶路”是城,“撒冷”是和平,即“和平之城”。
  犹太教约产生于公元前12世纪末11世纪初。其经典为圣经旧约全书,教神为耶和华。公元前11世纪,古以色列王大卫统一犹太各部族,建立以色列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在此兴建王宫及神庙。公元前、10世纪,大卫儿子所罗门继承王位,在此又建造了犹太教圣殿。于是成为古犹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因此,耶路撒冷被奉为犹太教圣地。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攻占此地,将圣殿付之一炬。后经两次重建,都毁于罗马人之手。犹太教圣殿始终未能恢复起来。
  公元1世纪中叶形成于罗马的基督教,尊耶稣为主。耶路撒冷南17公里的伯利恒,是他的降生地。公元335年,古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亲希拉娜太后巡游耶路撒冷,在耶稣墓地建造“圣墓教堂”(即复活教堂)。因此,基督徒也把耶路撒冷奉为圣地。
  公元622年以后,耶路撒冷继麦加、麦地那成为伊斯兰教的第三个圣地。相传穆罕默德曾在一天夜间,骑着天使交给的一匹女人头的银灰色牡马由麦加来到这里,踩着一块圣石上了七重天。因此,在旧城区有一块伊斯兰教圣地。圣地内南端有阿克萨清真寺,中央有圣石萨赫莱清真寺,此外,还有一些圣迹。阿克萨清真寺极为有名,仅次于麦加圣地和麦地那先知寺。圣石萨赫莱清真寺则因先知脚踩圣石而得名。

 


会 员 作 品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关闭
期 刊 电 子 版
2006年增刊
2006年第2期
2006年第1期
2005年第4期
2005年第3期
2005年第2期
2005年第1期
2004年第4期
2004年第3期
2004年第2期
2004年第1期
 
世界文艺杂志征订电话:010-81911642
www.wlaap.com 《世界文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