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  作家协会
世界文化知识精华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打印】 【关闭
 

 


最早的佛像


  释迦牟尼在世时,是反对偶像崇拜的。在佛教产生后的600年间,佛教信徒一直遵循释迦牟尼生前的教训。当然也可能是以为佛的神圣形象难以描绘,制作佛像是一种亵读神圣的罪过。
  佛像艺术的出现,是公元1、2世纪的事情。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的古代键陀罗遗迹发掘时,曾发现一枚古钱币,上铸身着希腊服装的释迦牟尼像,像的周围有希腊字母拼成的“佛陀”字样。此外,西域也发现了一尊骨瘦如柴、头有光轮、貌似古希腊人形象的早期佛像。这便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佛像。它们的发现说明,佛像的出现与信仰佛教的希腊人后裔有着密切关系,他们把希腊诸神的艺术表现形式引进到佛教中,塑造了具有明显的希腊人脸型的佛像,供奉在佛教寺庙里,以形象的艺术形式来突出佛的神圣性,可以说,佛像的出现是一种文化混合的产物。

“南无佛”、“如来佛”及“阿弥陀佛”的意思


这是人们比较常见的几种佛称。
“南无”是梵语Namo的音译,读作“那摩”,其意义是“敬礼”。今天印度人相见,互道“那摩悉对”,即“敬礼了”。在中国广东、福建一部分地区,仍保持这个古音。
“如来”这个名词是从梵语tathagata译出,“如”字就是“真如”,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实状况,也包含“如实”的意义。佛经对“如来”的解释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如实而来”。“如来”是“佛陀”的异名,是一个通用名词,‘如释迦牟尼佛,可以称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可以称阿弥陀如来。
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并不是一个人。“阿弥陀”是梵语Amita的音译,意义是“无量的光明”,它是另一个世界上的佛。

僧伽、僧人和僧王


  僧是僧伽的简称,其意义就是“大众”。僧伽是出家佛教徒的团体,至少要有4人以上才能组成。对个人来说,僧伽教团的组成是为了在学修上和生活上互相切磋、互相帮助;对整个佛教来说则是要有教团来担负起“丰持佛法”的责任。僧伽被称为佛教的三宝之一,在佛教事业中极为重要。
一个人则只能称为僧人.出家男女在僧伽之内,都可称之为僧人,因而常常把“僧”和“尼”作为男女的区别是错误的。
  有些国家如泰国等,还有“僧王”,他是从全国选出的僧伽领袖。斯里兰卡则每一僧派选出一位“大导师”,每一省或一市选出一位导师。“僧王”或“大导师”管理全国僧务,“导师”管理地方的僧务。

男子都要当和尚的国家


  泰国是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佛教最为盛行。巍峨壮丽、金碧辉煌的佛寺遍布全国,佛塔触目皆是,全国95%的居民都信奉佛教,身着黄色袈裟的和尚(比丘)随处可见。佛教深深地渗入泰国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因此泰国有“黄衣国”或“黄袍佛国”之称,泰国人民都认为自己是“佛陀子孙”。
  泰国男子在结婚前,一般都要出家皈依佛门,当一个时期的和尚,包括在职的工作人员和服役军人在内,就连国王也不能例外。出家时间的长短可以自行决定,一般为3~4个月至3年,短则为两星期。男子经历一段和尚的生活,才被看作成人,还俗后才有资格娶妻成家。
  男子出家入僧院时,要举行隆重的送行仪式。经过沐浴更衣的亲戚朋友,手执香花组成一支仪仗队;10余个装扮成道士、野人和野兽的人,组成一个戏班子;入寺为僧者则身穿长衣,头戴桂冠、挂项链,手带戒指,挤在仪仗队中间,整个送行队伍在鼓乐声中游向寺庙。到了寺庙,仪仗队绕佛殿三周,将施物奉献后,便各自回家。出家人则入殿剃发,主僧将他的名字列入僧籍。
  出家期间,每天都要进行托钵、诵经、打坐等活动,遵守僧院生活的各种戒律。托钵是外出去领取斋饭。每天清早起床后,左肩挎上木钵,走出僧院,到各家各户去领食物。虔诚的施主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食物。和尚一到便双手合十,含笑鞠躬,把食物放入和尚托钵内。而接受施舍的和尚,神情严肃,默不作声,因为他认为这是凡人的积善行为。托钵盛满食物后,和尚便回僧院,将所得食物分为两份,作一天两餐食用。泰国和尚与中国和尚不同,他们可以吃荤腥食物,不必食素。出家期满,提出申请,脱下“黄袍”,即可还俗。

泰国人的佛饰


  泰国是个历史悠久的佛教国家,90%的居民信奉佛教,从黎民百姓到皇亲国戚,人人都参加佛教仪式。男子到一定年龄都必须剃度出家一次,连国王也不例外,所以泰国人民对寺庙里的佛像向来是顶礼膜拜,非常虔敬。后来人们把佛像装饰在住宅里,希望能消灾纳福,‘继而发展成人们喜爱的佛饰。用一根项链挂上佛像,戴在脖子上垂到胸前。其用意不仅是装饰,更重要的是把佛饰作为神圣的力量,以纳吉避凶,保护自己,因此人们都带有佛饰,尤其外出办事,旅游观光的人,必定挂上佛饰。人们每天晨起夜寝时,都把佛饰放在掌心,合十祝拜,口中念念有词,祈求保佑平安。
  作佛饰的佛像,有用黄金做的,但一般多是用陶土烧制的。用来挂佛饰的项链也因人而异,富豪商贾,往往用金项链或银项链,普通百姓则用一般金属制作的,也有的人只用一根小绳,不管是哪一种,都是经过著名佛寺里的住持或高僧念过符咒的。

尼泊尔的“圣女”与活佛


  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有不少寺庙,寺庙外表古旧,里面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在加德满都的童女神庙里,住有一位“圣女”,又名“童女神”。圣女是从许多8—9岁的小女孩中选出的,经过多种考验,被安置在童女庙的楼上,不怕黑,也不乱哭乱叫。圣女的起居饮食由专人侍侯,并由专人教其知书识礼。每逢节日,圣女可走到规定的窗口接受人们的膜拜。不但老百姓见了她要跪拜,即使国王夫妇,每逢节日也要专程前来跪拜。每位“圣女”的使命直到婚嫁的年龄才算结束,此时当局会另选圣女。
  尼泊尔还有一个规定:与大喇嘛(活佛)去世的同一时刻出生的童男,都可能被选为活佛的继承人。喇嘛们对这些童男进行详细了解,从中选出两名,加以特别的抚养、教育,等他们长到7~8岁,再从中选定真正的大喇嘛即活佛。活佛每年要出巡两次,接受人们的膜拜。

东南亚诸国僧人的饮食和服饰


  按照佛制,受具足戒的比丘(僧人)午后不吃食物。其原因有二:(1)比丘的饭食是由居士供养,每天只托一次钵。日中时吃一顿,可减轻居士负担。(2)过午不食,有助修定。这个制度在令天的印度、泰国等国家仍普遍实行。最严格的只喝白水,连牛奶、茶、椰子水都不喝。但是一般的僧人午后可以喝茶、汽水、果汁,也可以吃糖。比丘戒律中并没有不许吃肉的规定。东南亚国家僧人的饮食,或是到别人家托钵乞食,或是由附近人家轮流送饭,所以没有选择,不论素荤。“荤”不等于肉食,它专指蒜、葱之类富有气味、刺激的东西。东南亚国家僧人在饮食方面,还有其它一些规定,如居士供饭,必须将盘碗送到比丘手上,否则,比丘就不能吃,因为比丘要守不偷盗戒。
  至于僧人的服饰,现在缅甸、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尼泊尔诸国均为黄色僧服,仅有深浅的不同。缅甸佛教徒特别忌穿黑衣,这是因为古代缅甸曾有一种邪教僧人穿黑衣,多行非法之事的缘故。根据佛制,剃发、染衣、受戒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其用意是为了舍弃美好装饰,实现朴素无华。因而东南亚国家的僧人是一律不留须发的。他们与中国汉族僧人不同的是,受戒并不需要在头顶上烧戒疤。



会 员 作 品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关闭
期 刊 电 子 版
2006年增刊
2006年第2期
2006年第1期
2005年第4期
2005年第3期
2005年第2期
2005年第1期
2004年第4期
2004年第3期
2004年第2期
2004年第1期
 
世界文艺杂志征订电话:010-81911642
www.wlaap.com 《世界文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