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墙”
在法国巴黎艾菲尔铁塔西侧,塞纳河左岸联邦街103号楼的东墙上,矗立着一幅巍峨壮观的巨大彩色壁画。它是由法国卢森堡电台电视台组织创作、法国“未来”室外广告公司承绘,由画家多米尼克?迪朗主笔,耗时4个月,费工2200小时,用去颜料250公斤,于1988年画成的。这是一幅20世纪历史画卷,铭记着20世纪初到1988年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杰出人物为本民族或世界历史文化写下的光彩篇章。所以被命名为《他们缔造了20世纪》,人们也称之为“20世纪墙”。
这幅壁画面积880平方米,展现在二层楼至七层楼顶的墙壁上。其主要内容画在三层楼的墙上,画的是20世纪已故的477位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体育明星等,共分17排人像,每排有10几人至40几人不等,向人们展示了波澜壮阔的20世纪风云人物的大会聚。画中有208人是法国人,法国人民所敬爱的戴高乐将军处于非常醒目的位置,列宁也处在这幅壁画的突出位置上。人们在壁画中,还醒目地看到身着灰蓝色中山服的毛泽东头像,他位于第三排右边第六个位置上。在十二排左起第九个位置上,有笑容可掬、身着红色西装、打领带的周恩来形象。壁画还有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和前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不结盟运动创始人之一铁托,埃及前总统纳赛尔,印度“圣雄”甘地,越南胡志明主席……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妇、爱因斯坦,画家毕加索,作家托尔斯泰、高尔基,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等。世界各地旅游者慕名纷至沓来,兴致勃勃地在壁画上寻找自己熟悉的人物或自己国家的前领导人。
壁画中间,画的是一层层的阶梯看台,上面密密麻麻坐满了人,看台上面画的是一片蔚蓝的天空,右边的蓝天白云中有一个漂游的太空人,象征下一世纪将是人类征服宇宙的世纪。
柏林墙
柏林墙,是把柏林市拦腰截断分成东西两个部分,而且将西柏林同民主德国其他地区分隔开的一堵墙。西方一些人士称它是“德意志民族的耻辱之墙,’,是“不人道的象征”、“和平的障碍”;而民主德国人士则称它是“反帝之墙”,是“东西方和平与缓和的保障”,它成功地保卫了国家的安宁,使民主德国能够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它建立时起,就成为隔开两个世界的墙。
柏林墙,是民主德国于1961年8月13日凌晨采取突然行动修建的。起初,只是在西柏林的周围拉上165公里的铁丝网,留下9个过境通道。后来,民主德国又用水泥预制板和砖代替铁丝网筑成一堵墙。这堵墙实际上是由二堵墙构成。靠近西部的那堵墙,高约3.5米至4米,顶部是直径约为35至40厘米的铁管,靠东一侧的是和西侧墙体差不多的水泥板墙或者是铁丝网;两墙之间是一条宽窄不等的狭长地带,称为控制地带。这里有长约108公里,深约5米的坑道,280个观察哨,137个地堡,274个警犬桩,还分布着了望塔和照明设备。柏林墙全长为165公里,其中有45公里横穿柏林市区,其余的120公里的墙则将西柏林同民主德国其它地区隔开。
柏林墙的修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1945年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根据克里米亚声明、波茨坦协定以及其他协议,苏、美、英、法4个战胜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1947年到1948年间,英、美、法3国合并了它们在柏林西部的占领区,并于1949年9月20日宣布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49年10月7日,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同时宣布柏林为首都。1949年,12月西柏林市议会进行选举,成立了西柏林市政府。从此,柏林城一分为二,东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西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西方自50年代起,就利用西柏林对民主德国进行政治、思想的颠覆和破坏活动,对民主德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极其不利。因此,民主德国修建了这堵柏林墙。
1963年12月,西柏林市政府与民主德国政府从“人道主义”出发,首次签署了通行证协议,在一定的条件下,双方居民可以探亲访友。从此,东、西德和东、西柏林互访的人数逐年增加,在1987年达1000多万人次。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部长会议作出决定,开放柏林墙所有通道,民主德国公民均可凭身份证通过过境站,柏林墙正式倒塌了。
柏林墙开放后,西方出现了强烈要求拆除柏林墙的舆论。1990年1月,民主德国把柏林墙商品化,授权利梅克斯建筑进出口公司向西方国家的个人、企业、饭店、博物馆等,分段分块出售柏林墙。该公司的代表黑尔格·默比乌斯说:每块柏林墙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其中有一部分是由勃兰登门取下来的,是珍贵的纪念品。于是美国人、日本人、联邦德国人等表现出很大的兴趣,高价购买柏林墙。
随着德国的统一,柏林墙成为历史。
伦敦蓝标
伦敦的蓝标是镶嵌在名人居住过的建筑物上的纪念标志。1863年自由公共图书馆制度的创始人威廉·艾沃特提议为那些对社会有贡献的名人建立纪念标,皇家艺术协会接受了这一创议,于1867年在霍利斯大街24号建立了拜伦纪念标。自1973年起,纪念标被涂成蓝色,称为蓝标。
1900年,伦敦郡议会接管了设立蓝标的工作,后来转由伦敦大议会负责此项工作,议会每年都要为此投入7300英镑的费用。从第一个纪念标建立起至1980年底,伦敦已有438个纪念标。它的倡导者威廉·艾沃特也于1863年被授予蓝标。
授予蓝标的人选有严格的规定:他的名望必须得到同行的承认;他必须对人类做出过重要贡献;并且必须在逝世20年之后,或者过300岁诞辰者,才能有资格享受这一荣誉。
威斯敏斯特宫
威斯敏斯特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群。它气势雄伟地坐落在风光秀丽的伦敦白厅大街的泰晤士河北岸,在历史上曾是英国的王宫,现在是英国的国会大厦。人们常把它作为伦敦以至英国的象征。
威斯敏斯特宫有它兴衰变迁的历史。其原址是泰晤士河的沼泽,传说东撒克逊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国王塞伯特在那里建立子一座教堂,8世纪建起修士居住区,公元960年圣邓斯坦修建和扩建了这座教堂,公元1065年英格兰王忏悔者爱德华重建了教堂,并在其附近建了一座宫殿,从此成为王宫,称为威斯敏斯特宫。此后400多年间,屡经扩建,一直是英王的主要王宫之一。1512年遭一场大火,英王亨利八世迁居于新建的詹姆斯宫。1547年英王爱德华六世把威斯敏斯特宫赐予下议院,开始成为议会所在地。1834年又罹于一场大火,1840年开始英国政府在原址上,重建一座世界最大的议会大厦,历时17年竣工,英国上下两院都搬了进去,成为英国的议会大厦。1941年希特勒德国飞机炸毁议会大厦的部分建筑,1950年又按原样修建,不过在大厦的正门两旁增添了劳合?乔治和温斯顿?丘吉尔的两座雕像,以纪念这两位首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卓著功勋。1973年在议会大厦的广场上又竖起高达3.66米的另一座丘吉尔雕像,以纪念他的特殊贡献。
威斯敏斯特宫南北宽,东西窄,正门朝西,占地8英亩。主体建筑是前后3排宫廷大楼,两端和中间田7座横楼相连。议会大厦共有大厅19座,房间600多个。一座圆形的中央大厅把它分为两院,南边是贵族院,即上议院;北边是平民院,即下议院,也称众议院。上议院的会议厅长27.5米,宽14米,陈设布置以红色为主。上议院正面坛台上有英王宝座,每年议会开幕,女王身穿绛红色王袍,头戴帝王冠,正襟坐在宝座上发表施政演说。坛台前是议长的座位,坐垫是一大羊毛袋,这个坐垫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议长席两侧,各有4排红皮椅,为上院议员的席位。下院的会议大厅长23米,宽14米,装饰、大小都略逊于上院。大厅正中通道北端的一把坐椅为议长席。通道两厢各有条凳数排,为议员席。右边是执政党议员席,左边为在野党席。内阁成员和反对党“影子内阁”成员分别坐在两厢的前排,称“前座议员”,其他为“后座议员”。
威斯敏斯特宫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各有一座高塔。西南角为维多利亚塔,石结构,长宽各22米,高近100米,专门存放议会的重要档案文件。在东北角的是座方塔,塔上有一钟楼,高97米,上面挂的大钟重21吨,钟表盘直径7米,钟摆重300多公斤。此钟系由本杰明爵士监制,故称为“大本钟”。每当议会开会时,白天在维多利亚塔上升起英国国旗,晚上则用强烈的灯光照射大本钟钟楼。
英国王宫——白金汉宫
白金汉宫是英国王室宫殿之一,坐落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区圣詹姆士公园西端,自1837年英国女主维多利亚第一次把它做王宫以来,历代英国王室都居住在这里,当代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生活工作在这座王宫里。
这座王宫所在地,原属白金汉公爵的领地,1703年他在那里建造了一座豪华的公馆,1761年英王乔治三世从白金汉公爵后裔手中,买下了这座公馆,作为王后公馆,称为女王宫。1825年英王乔治四世重建,花了10年的功夫,盖起了一座新的宫殿,沿用原名,称之为“白金汉宫”。
白金汉宫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几经扩建和修缮,成为世界上最富丽堂皇的意大利风格建筑的宫殿之一。它是一座四方形的建筑群,由互相连接的四幢三层高的大楼组成,共有602个厅堂和房间。四幢大楼的中央是个正方形庭院。东楼为正殿,是宫廷官员的办公室和国宾馆,正殿前的广场上矗立着维多利亚女王的塑像,大门的两扇铁门上镌刻着英国国旗。西楼是王室人员的国事活动大厅,其中有大型会议厅、宴会厅、跳舞厅和音乐厅。在这些大厅里饰有精制的壁板和天花板,光彩夺目的水晶大吊灯,陈设着豪华的家具。南楼是皇家美术馆,收藏着许多稀世的绘画和工艺品等。北楼为王室居住地。王宫的西侧是个占地18公顷的御花园,正殿南侧还有一座皇家马厩,养有御马,放着嵌金镶玉的马车。整个王宫用高达14英尺的高墙栏围,建筑雄伟,陈设豪华,环境幽雅。
白金汉宫是英王的国事活动场所,如召见首相和大臣,接待和宴请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接受外国使节递交国书等,都在这里举行。1952年2月登位的当代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在这里先后同首相丘吉尔、艾登、麦克米伦、霍姆、威尔逊、希思、卡拉汉和撒切尔夫人经常会晤,商讨国事。当伊丽莎白二世在宫时,白金汉宫顶挂上王室的旗帜,当她外出时,白金汉宫则升起英国国旗。
唐宁街十号
伦敦唐宁街十号,是英国首相的官邸。唐宁街是伦敦市内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1681年为英国外交家乔治·唐宁所建,并因此而得名。1832年英王乔治二世,把那里的建筑物赐予他的宠臣财政大臣罗伯特·沃尔波爵士。当时英国尚无首相称号,而财政大臣则在各大臣之首。1937年英国议会通过《国王的大臣法》,始有首相职称,因此通常认为沃尔波是英国第一任首相。后来,每当新首相上任,便住进唐宁街十号。卸任的首相则即时迁出,只在十号留下一幅油画肖像,悬挂在画廊里。
唐宁街十号是一座3层楼建筑物和一个地下室。它可以通过走廊、楼梯、地道与附近的政府部门连接。十号楼内有内阁会议厅,厅内挂着沃尔波的画像,还有首相办公室,首相及其家属住在楼上。十号楼是首相接待外国政界要人、接见群众、发布新闻的地方。
法国总统府小史
在繁华而美丽的巴黎市中心,有座著名建筑爱丽舍宫,它就是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是由一座二层的主楼和两侧左右对称的平台组成。平台环抱着庭院,主楼后面是幽静美丽的花园。主楼的底层有会议厅、会见厅和宴会厅,二楼是总统办公室和起居室。整个建筑外表朴素,而其内部却是金碧辉煌,十分华丽。厅堂墙壁以镀金细木装饰,天花板上布满宗教名画,室内陈列也十分豪华,约有2000件各个朝代的精制家具,200余幅名贵的地毯和挂毯,130余座精湛的钟表,还有许多珍贵的壁画和名画。
爱丽舍宫已有260多年的历史了。它始建于1718年,落成于1720年,是埃夫勒伯爵为自己修建的府第。随着风云的变幻,这座建筑也频繁易主。初由蓬巴杜侯爵夫人买下,她死后落入法王路易十五之手。1773年路易十五又将它卖给了银行家博让。后来路易十六又把它买下,转给他的侄女波旁公爵夫人,称为波旁大厦。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将它没收为公产,并正式取名为‘爱丽舍宫”,意思是“天国的乐土”。拿破仑一世时对爱丽舍宫作过修建口1852年路易?波拿巴称帝,把爱丽舍宫改为皇宫。1870年9月的巴黎人民革命,最后推翻了法国帝制,宣告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诞生,1873年保皇党人麦克马洪就任总统,于1874年9月搬进爱丽舍宫。1879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令正式规定爱丽舍宫为法国总统府。100多年来,法国历任总统都住在这里,包括现任总统密特朗在内,先后共有21位总统在爱丽舍宫掌管法国政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