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  作家协会
世界文化知识精华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打印】 【关闭
 

 


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风格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徒穆斯林“礼拜的地方”,阿拉伯语中叫“麦斯志得”。清真寺建筑在各伊斯兰国家虽带有地方色彩,但就建筑风格来说,则是统一的。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首先一般有个大的封闭院子,院子中央有个供穆斯林沐浴净身的水池或喷泉。清真寺中祈祷室墙上的圣完,它的方向必须对着麦加的克而白。其次,清真寺内有一个或二、三个,甚至六个尖塔,建筑在寺院的四角,作为宣礼员登高召唤教徒做礼拜之用,后来又兼作灯塔之用。再次,清真寺的屋顶正中一般都有一个或几个外形很像洋葱头的尖形顶,门和廊多由各种形式的拱券组成。清真寺内墙上有丰富的装饰,但这些装饰花纹都是几何形的图案;而没有人像、动物,因为这是伊斯兰教所禁止的。

斯德哥尔摩的“中国宫”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郊的皇后岛上,有座中国式的宫殿建筑,这就是18世纪欧洲推崇中国文化时期建筑的“中国宫”。它是瑞典国王阿道尔夫?福雷德里克为庆祝王后洛维萨?乌尔里卡的生日于1753年修建的。这是一座木质结构的中国式楼阁,有两层主殿,每层分前殿和后殿,各有5、6个房间。主殿两侧为回廊,各连一座侧殿,整个建筑呈弓形。宫顶有雕龙和其他中国宫殿装饰,墙壁门窗两侧多是中国图案组成的框槽,适于写贴中国对联。室内陈设几乎全是中国式的.房间里分别摆设着中国花瓶、茶具、漆器、象牙宝塔、泥人、宫灯、文房四宝以及中国的算盘和秤,墙上挂满中国山水和花鸟画以及书法屏条。
1763年,瑞典国王下令采用土石结构重建中国宫,历时6年,于1769年建成。1959~1967年又修缮刷新。
  在修建中国宫的同时,距中国宫约1里的地方还建成一个“广州村”。“广州村”是瑞典国王和王后的“工业村”,由十几座木质房屋组成,那里除有铁器作坊外,还辟有桑园。当时在国王和王后的亲自指挥下,从事养蚕和缫丝,前后达10年之久。如今,“广州村”原有的房舍,经过翻修,成了居民的住宅。


唐人街


  中国盛唐时期,外国来华的使者和商人络绎不绝,西方一些国家也开始同中国建立关系。远扬海外的唐代声威,使“唐”字与“中国”成为同义词。后来,有关中国的词汇前往往冠以“唐”字,如7世纪以后西方穆斯林常称中国为“唐家”;宋代时中国的远洋船舶被称为“唐舶”;近代海外华工也把祖国称为“唐山”;海外的华侨也有自称为“唐人”的;海外华侨和华裔聚居的城区称为“唐人街”。
  唐人街,又称“华埠”或“中国城”。在东南亚、澳大利亚和美洲的一些国家里都有唐人街。在一个多世纪以前,成干上万的中国人背井离乡、飘洋过海去到那些地方。他们在那些地方从事开荒种地、伐木造船、洗沙淘金、修筑铁路……等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身在异乡,言语不通,便聚居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华人及其子孙们生活的街区,保留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下面列举主要的几个唐人街。
  马尼拉唐人街 位于菲律宾马尼拉市,其范围包括从中国式的牌楼“中菲友谊门”开始,到石门“亲善门”止的一片街区。那里有许多骑楼式的百货店、金饰店、酒楼、茶馆和戏院等,其中有一条“王彬街”,它是为纪念菲律宾华人领袖王彬而命名的。城北有华侨墓地。
  旧金山唐人街 又称中国城,是美国最大的唐人街,迄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了。其范围东至孟金街,南伸到甫士街,西及云纳士街,北与意大利人聚居区毗邻。四周为山丘环绕,形成矩形地带。从甫士街进唐人街的入口牌楼上,雕刻着孙中山先生书写的题词“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它是唐人街的象征。在聚居区的圣玛丽广场上,矗立着孙中山的不锈钢塑像。华侨和华裔在这里开设餐馆、饮食店,还经营中国刺绣、古玩、中药材等行业,办有同乡会、电影院、华人学校,出版中文报刊。旧金山约有华人7万余人,每逢新春佳节,有耍龙灯,舞狮子,放爆竹等活动,保留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
  纽约唐人街 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区南端,华尔街稍北,包括彼尔街、培耶特街、摩特街等,人口达7万多,其规模仅次于旧金山的唐人街。那里有个方圆1百几十米的孔子广场,广场上有1.8丈高的孔子青铜塑像。唐人街有中国风格的店铺五六千家,以餐馆、饮食店居多,茶楼、酒店、中草药店也不少;还有戏院、银行、商行;此外有各种会馆,如氏族宗祠、同乡会馆,行业公会等。
  西雅图唐人街 位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区南部。华裔居民经营的餐厅和茶馆有20家,还有书报社、古玩店和一家中国武术馆。平时供市民游憩的地方是“浩然亭”,这是新建的一座中国式亭榭。
  悉尼唐人街 位于澳大利亚悉尼市的德臣街,又叫华埠。在那里华人开设的餐馆、商店鳞次栉比,可以买到中国出口的各式食品、服装和工艺品。普通话、广东话、海南话、客家话、潮州话畅行无阻,华人仍保留浓厚的中国风俗,每逢春节,商店悬灯结彩,鞭炮齐鸣,表演龙舞和狮子舞。

古代印度的佛教建筑


  古代印度的佛教建筑,是宗教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丰富的文化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古印度的佛教建筑有三种形式,其代表是:窨堵坡、石窟和佛祖塔。
  卒堵坡是早期佛教建筑。它是一种半球形的建筑物,主要用于埋葬佛祖或圣徒的骨灰和遗物。印度现存的最大的卒堵坡是桑奇大卒堵坡,它建于约公元前250年,其半球体的真径为32米,高12.8米,立在4.3米高的圆形台基上,台基的直径有36.6米。顶部有正方形的一圈石栏杆,围着一座托名佛邸的亭子,冠着三层华盖。大卒堵坡的四周也有一圈石栏杆,每面的正中有一个10米高的门,上面布满深浮雕,周缘装饰圆雕,其题材大多是佛本生经故事。
  石窟多是依山凿成,是佛教徒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称之为“支提”,支提多为瘦长的马蹄形,有一圈柱子。在其内部的中央有一个卒堵坡。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9世纪期间,印度北部大约开凿了1200个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卡尔里石窟。它建于公元前1世纪,内外都模仿木结构的建筑物,雕凿有各种竹、木形的构件和立柱。除卡尔里石窟外,还有闻名于世的阿旃陀石窟。它建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位于海特拉巴省的温德耶山脉的一个新月形悬崖上,有石窟共29个,内有大量的以佛教为题材的精细的雕刻和优美的绘画,是古印度佛教艺术的一支绚烂的花朵。
  佛祖塔建在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悟道”的菩提迦耶,故又称菩提迦耶塔。佛祖塔原建于公元前2世纪,14世纪时重建,为方锥体建筑,有五座,中央一座为主塔,高达55米,塔身下宽上尖,最上部呈圆锥形尖顶,其余四座较小。佛祖塔四壁布满雕刻。


“巴洛克”式建筑


  17世纪,当意大利建筑处于衰退的时候,教皇为了把罗马城装扮成基督教世界最美的城市,集中了意大利各地才华横溢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研究建筑艺术,在罗马大量兴建教堂、广场和花园等建筑,开始了建筑新时期。它突破了欧洲古典的、文艺复兴和后来古典主义的常规,产生了巴洛克式建筑。
  “巴洛克”建筑,采取了双柱或三柱为一组的节奏不规则地跳动的形式,开间变化很大,突出垂直分划,墙面上作成深深的壁龛,有意造成反常出奇的新形式。并且喜欢大量地使用壁画和雕刻,常常将人体雕刻渗透到建筑中去,以显示富丽堂皇的形象一般人们认为维尼奥拉(1507~1573)和泡达(1537~1602)设计的罗马耶苏会教堂,是第一座真正的巴洛克式建筑,而代表巴洛克艺术风格盛期的三位建筑师则是:伯尼尼(1598~1680)、波罗米尼(1599~1667)和考托那(1596~16699)。伯尼尼最引人注目的设计,是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广场柱廊极为单纯统一,整个建筑充满了雕刻。而波罗米尼设计的罗马圣卡罗教堂和罗马圣伊沃教堂,则是典型的巴洛克式教堂建筑。



会 员 作 品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关闭
期 刊 电 子 版
2006年增刊
2006年第2期
2006年第1期
2005年第4期
2005年第3期
2005年第2期
2005年第1期
2004年第4期
2004年第3期
2004年第2期
2004年第1期
 
世界文艺杂志征订电话:010-81911642
www.wlaap.com 《世界文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