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  作家协会
世界文化知识精华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打印】 【关闭
 

 


重现历史画卷的“法老村”


  “法老村”并非古代遗址,而是一个模拟古埃及法老统治时代的生活方式创建起来的旅游“村落”。它既是旅游者揽胜之地,又是一幅重现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画卷。
  “法老村”位于开罗以南吉萨区尼罗河中的雅各布小岛上,占地面积32英亩。“法老村”是埃及人哈桑·法赫米拉加布博士创建的。它摹仿古埃及的风格和生活方式建筑了神庙和住宅,规划了农业、手工业等生产场地,并用各种神灵和法老的雕像装点在林荫草地的四周。“法老村”约有300名经过培训的男女,他们熟悉古代埃及的历史,身穿古代法老时期的服装,模拟古人从事各种劳动。其中有腰上扎着白布围裙,裸露上半身,拿着原始锄头在耕作的男子;也有的人手拿鞭子驱赶着一条横杆连接两只牛头的黄牛犁地;几名青年男子正在土台上用“萨杜弗”吸水浇地;有的在从事播种和收割;有的以亚麻为原料,在织机上用梭子织布;还有的在制作砖坯和陶器,以及用石头磨麦,用土炉烤饼的场面。“法老村”的贵族豪华别墅,不仅有宽大的庭院,而且厅堂屋室合理分布,并用仿古家具装点布置,厅堂内有长发披肩、衣着鲜艳的美法老村四周矗立着丽少女手捧古琴,弹奏演唱。在那里也可以看到奴隶12座古埃及人崇拜们居住的茅舍。茅舍旁有剃光头、穿短裙、裸上身的神像之一“奴隶”在用草料喂牛,还有些穿长裙的“女奴”在石——尼罗河之神臼上磨米,加工粮食。贵族与奴隶的不向形象和悬殊地位,深刻地反映了法老时代埃及奴隶社会的阶级对立。

日历式兵营


  挪威奥斯陆附近,有一座名叫弗特利斯旦旧城堡,那里有所18世纪兵营,此兵营结构奇特,是按日历设计而建造的。兵营四周四扇大门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内有12个烟囱代表12个月份;52个房间代表星期;365扇窗户意为一年365天;每扇窗户上有24块小窗格,说明一天是24小时;营房正好有60扇小门,那就是说一小时为60分钟了。现在,这个兵营仍由军方使用,并对旅游者开放。


希腊古典时代的建筑艺术风格


  古典时代的希腊人建造了众多的公共建筑和神庙建筑。在神庙建筑中希腊人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完美的柱梁系统,集中代表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高度发展水平。这种柱梁系统,称之为圆柱式,由柱基、柱身、柱顶和楣梁等组成,具有代表性的有3种样式:多立斯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它们都各具自己的特点。
  1.多立斯式。是公元前4世纪前建筑的圆柱式样。它无柱基,圆柱直接放在三个台阶之上。柱身,即圆柱,饰有椭圆形的凹槽,凹槽数目一般在16条到24条之间,在柱身的1/3处以上逐渐变细,使圆柱具有一种独特的“大肚皮”外貌。柱顶由柱环、钟形圆饰和顶板三个部分组成,柱顶上安装着楣梁和以三陇板及被称为排档间饰的雕刻右板交替装饰的中楣,中楣上是飞檐。多立斯式朴素、壮实,评论家认为它表现了男性的体态美,其典型代表是雅典的帕特农神庙建筑。
  2.爱奥尼亚式。有柱基,‘即柱脚,柱基是由一个石盘状浇铸物构成,置于柱身和三个台阶之间。柱身比多立斯式要细长,柱身上的凹槽也较深且圆。柱顶比多立斯式复杂,呈现为由曲线连接起来的两个涡旋型或螺旋形纸卷。楣梁分为三个横带,每个横带都比下面的一个横带突出一些,而不像多立斯式的楣梁那样是以独块石料削成的平面,中媚有时饰有雕刻。爱奥尼亚式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流行,坐落在雅典卫城的厄勒忒奥神庙是这一柱式的优秀作品,评论家认为爱奥尼亚式具有“女性美”的特征。
  3.科林斯式,是更富于装饰性的爱奥尼亚式的变体。它的主要特色是有更多装饰的柱基和新式的柱顶。柱基更为精细,柱顶呈倒扣的钟形,上面围有两排叶形饰和四个对称的涡旋形或螺旋形饰。科林斯式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末,李西克拉特筹资建造的合唱队纪念碑,在其建筑物外部首先运用了科林斯式。科林斯式不常被希腊人采用,却在罗马人中十分流行,特别在罗马帝国时期。


哥特式建筑艺术风格


  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12—15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一种建筑风格。它起源于法国北部,后来扩展到欧洲各国。哥特式建筑主要体现在教堂建筑上,也有少数的私人住宅、行会公所、封建城堡和帝王宫殿采甩了这一形式。“哥特”一词来源于古代欧洲的哥特族,因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把中世纪视为野蛮时代,因而把被列为蛮族的哥特族的“哥特”一词来称呼这种建筑风格。
  哥特式教堂保持了罗马式的十字形建筑平面,但它用尖的和斜脊的屋顶代替了罗马式的圆顶,在墙壁外面用大石柱强固墙壁,以承受斜脊屋的横推力。教堂内部是似框架式的结构柱,窗子占满了支柱间的整个面积,而支柱又全部由垂直线条组成,筋骨嶙峋,几乎没有墙面。大面积的窗户饰以带图案的彩色玻璃,使教堂显得高大而典雅。教堂内部置有雕刻、绘画和挂幛,阳光通过大开面的彩色玻璃窗户透射到堂内,显出五彩光艳。哥特式建筑的表形高而直尖,显得巍峨飞耸,直刺青天,具有强烈的向上动势的特殊的建筑风格。哥特式教堂的代表建筑有:法国亚眠大教堂、德国科隆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英国的夏特尔教堂等。

“洛可可”建筑风格


  洛可可建筑,是继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18世纪初,巴黎的贵族和富有的资产阶级希望振兴巴黎,使之成为国家文化的中心,他们反对路易14时期凡尔赛宫以及官方艺术的繁冗浮华风气,要求按照他们的意志来建造新住宅,从而在巴黎的府邸中形成了一种更明朗、更亲切和更精致的装饰艺术风格,即洛可可建筑风格。
  洛可可建筑,不追求所谓的排场而求实惠,关心的是方便和舒适,精致的客厅和亲切的起居室代替了豪华的沙龙,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在室内装饰上采用了自然主义的倾向,喜欢在墙上大量嵌镜子,张绸缎,挂晶体玻璃的吊灯,陈设瓷器,大量使用金色,使室内闪烁着光泽。法国洛可可艺术的杰出范例是尚蒂依小城堡的亲王沙龙,1722年建成,由让·奥贝尔作装饰设计;还有1732年始建的巴黎苏比斯饭店的沙龙,由热尔曼?博夫朗设计。1715~1745年期间的装饰艺术是洛可可倾向的集中体现,它这时主要不是用于建筑,而是更适用于家具、地毯、瓷器和金银器等的一种风格。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意大利在14世纪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了所谓“文艺复兴”运动。随着资产阶级的上升,世俗建筑成了主要的建筑活动。资产阶级的府邸和象征城市经济的市政厅、行会大厦、广场与钟塔等建筑兴起,建筑师们深刻改良哥特式建筑形式,形成了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并没有简单地模仿或照搬希腊罗马的式样,它在建筑技术上、规模和类型上以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建筑空间、建筑构件还是建筑外型装饰,都体现一种秩序、一种规律、一种统一的空间概念,一切都被理性的精神统治着。当时,从意大利到欧洲各国先后涌现了许多名师巧匠,如维尼奥拉、阿尔伯蒂、帕拉提奥、米开朗基罗等等。著名的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建造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史的开始,这座建筑对边42.2米,高达107米,成了整个城市轮廓线的中心。有名的圣彼得大教堂也是这一时期建造的。各种拱顶、暄廊,特别是柱式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构图的主要手段,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独创精神。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卓越的建筑群之一,它除了举行节日庆祝会以外,只供游览和散步。意大利人习惯在广场上约会亲友,所以把广场叫做露天的客厅。几百年来,它吸引了很多游客,人们赞美这是洋溢着浓郁的亲切气氛的广场。


会 员 作 品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关闭
期 刊 电 子 版
2006年增刊
2006年第2期
2006年第1期
2005年第4期
2005年第3期
2005年第2期
2005年第1期
2004年第4期
2004年第3期
2004年第2期
2004年第1期
 
世界文艺杂志征订电话:010-81911642
www.wlaap.com 《世界文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