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的冰下基地
1981年,“南极俱乐部”成员之一的联邦德国,在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南极大陆上建立了一个结构新颖、技术先进、别具一格的科学考察基地。这个基地坐落在威德尔海的一块厚约900米的浮动冰川上,它与菲尔希内——罗内冰障相距仅5米。基地是可以拆卸的预制管状结构,它由3个巨大的管道组成,占地800平方米。管道内设备齐全。一条管道作为科学实验室,专门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条管道供科学考察人员生活娱乐用,第三条管道是考察人员的宿舍。这3条管道都装备空调装置,并由管状走道连接在一起。在基地附近有飞机跑道和带雪橇、履带的运输车辆。
在南极的冬季,这个基地被厚达2米的冰雪覆盖,犹如一座货真价实的地下城市,考察人员照常在冰下舒适地工作和生活。在夏季则由于气温升高,冰川硬度降低,基地易下沉,因而在冰川上定期挪动。这种基地被认为是未来南极城市的雏形。
黎巴嫩的“留言崖”
黎巴嫩的“留言崖”位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以北,在离卡勒卜河不远的一段绿色山道上,此崖象被刀削了一样平整。崖上刻满楔形文字、象形文字、拉丁字母、阿拉伯连体字,小计也有19种文字。“留言崖”由此而来。千百年来,凡是到过此地的人,无不被这峻峭的山崖和美丽的景色所吸引。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征服这里的统帅都在崖上留下胜利的记载。
最早在此崖上刻字的是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他在石崖上刻下的第一段碑文是为了让人们记住,他曾于公元前13世纪在这里战胜赫梯人。在拉美西斯二世之后,是亚述皇帝埃扎尔在崖上记述了征服上埃及的胜利。罗马皇帝卡拉卡尔则在碑文上回顾了他的第三高卢兵团通过这段道路时的情景。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的军队越过赫勒斯滂海峡之后,凭借良好的军事素质和严密的纪律,打败了数量上占优势的波斯军队,来到这里,此事也有记载。到了12世纪,十字军打着“拯救上帝灵魂”的旗号渗入这块土地,他们也在“留言崖”上炫耀一番自己的“光辉业绩”。1187年,著名的阿拉伯统帅撒拉丁在石崖上记录了解放耶路撒冷的经过。1516年,土耳其苏丹谢利姆一世战胜了埃及的马木留克兵,为纪念从此开始的奥斯曼帝国对黎巴嫩长达4个世纪的统治,也在石崖上刻下了碑文。1860年,法国曾利用黎巴嫩人民反抗土耳其殖民统治的起义一度占领过黎巴嫩,这件事也被记载在石崖上。1920年,法国对黎巴嫩实行委任统治,这个所谓的“解放者”也没忘记在石崖上刻下自己的“功勋”。石崖上最后的记录是黎巴嫩的阿拉伯人自己刻下的。上面记载着:“1946年12月31日,最后一个法国士兵离开了黎巴嫩领土”。
克利斯神剑
马来西亚人民的神圣武器和喜爱的艺术珍宝。剑长30至40厘米,剑柄较宽,饰有华丽的花纹和宝石。制剑的能工巧匠们称为“伊姆布”,技艺精湛。传统工艺是以多种不同成分的铁,经过多次锻造,最后在刃面上通过含镍铁与普通铁颜色的差异,构成精细完美的图案,然后再以砷和柠檬素为主的腐蚀处理,制成千姿百态的花纹形状。柄用木或象牙制成,或镀金,或镶宝石,其形状最初是人形,后来衍变为保护神“拉卡沙”像。传说它具有神秘的力量,既能预卜吉凶,又能临危自动出鞘,袭击敌人,保卫主人。在历史上是马来西亚人民的神圣武器,后来成为人们的珍藏艺术品,作为珍贵礼品相互馈赠。在成丁仪式上父亲送给儿子,在婚礼上送给女婿。厂每逢村社集会、宗教节日,人人都佩戴,被视为凝结马来西亚民族世代精神的文化成果。历史上最早使用此剑的是居住在印度支那地区的占婆人,后来经乌来西亚航海者传到各地,15世纪时克利斯剑流右于整个马来文化地区。
举世瞩目的马洪拜岛之谜
坐落于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市东部45英里处的马洪拜岛,吸引着世界各国的考察者、冒险者。该岛上有一个圆锥形、螺蛳壳般的深坑,坑口直径300来,坑内砌有护壁。从1795年以来,洞中时而冒一出诸如古币、剪刀、金箔、线团、盔甲、短剑、宝石、耐水木头、首饰以及其他物品,故被称为“喷物洞”、“钱坑”、“怪坑”。
1795年,一个名叫丹尼尔?马克吉尼斯的加拿大人,在此岛的树林中闲逛时,无意中发现地上有一枚古币;当他俯身拾取时,又发现有涓流向低地流去;他用树枝拨开泥土,接连4枚钱币夺水而出。次日,他带着工具和两个好友前来揭密。他们每向下挖掘10米,便有一座用抗腐木料做成的平台。他们前后拆除3层平台,拾得盔甲、短剑、剪刀、首饰等物。
1803年,加拿大人西米昂·林德斯带着丹尼尔等20余人,组成揭密队,在深坑旁安营扎寨,当他们挖掘到90米之处,发现坑口盖有一石板,上刻“深渊之底埋藏着举世无双之宝”的字样。但由于一股股地下水突然无休止地向上涌流,挖掘工作搁浅。
后来,美、英、法、澳大利亚等国的地理考察团相继登陆,他们设点钻探,进行爆破,企图从外围迂回攻克深坑。1850年,法国人在洞的东部152米处的砾石地带,发现有水泡上下翻滚,经挖掘,证明地下深处极为复杂,一层又一层的水渠是防范不速之客入侵的屏障。法国开掘精兵矢志不渝操劳数10年,才将屏障一一拆去,但也无法接近深坑。1897年,波浪将一张油纸送上水面,油纸上写有“威廉?基德”的名字。这才使人们感到此地是世界闻名的大海盗威廉·基德的藏宝之地。威廉·基德1701年在伦敦被处死。死前他多次讨饶,如能免他一死,他将供出藏宝之地。但他的恳求遭到拒绝。
1989年初,美国——加拿大“特里顿?阿尔扬斯”公司拨款1000万美元,决定将举世瞩目的马洪拜岛之谜查个水落石出。据估计,此岛威廉埋有价值数10亿美元的金银珠宝。
小本钟人们都熟悉象征伦敦的钟塔大本钟,可能并不道还有个小本钟。在离大本钟不远的维多利亚车站的正面有小本钟。它始建于1892年,一直为这一带的人报时,而受到人们的喜爱。1964年7月由于扩建道路而被拆除了。1982年维多利亚车站前的道路格局再次发生变化,小本钟文在原地重新出现,给伦敦又增添了一处新的名胜。小本钟具有维多利亚时代美丽的铁制造型,钟身饰以优雅古朴的黑色和金色花纹。它如天本钟一祥每隔15分钟报时一次。音色虽然和前者没有什么差异,但由于它的体积小,音量也就小多了。
克里姆林宫的自鸣钟
克里姆林宫的自鸣钟,是个著名的文物和莫斯科的象征,也是报时钟。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钟楼的自鸣钟架托在救主寺塔上。救主寺塔是克里姆林宫最雄伟的一座高塔,也是克里姆林宫通向红场的大门。它是意大利建筑家彼特罗?安东尼奥?萨拉里于1491年所建。后在17世纪前半期,由俄国建筑师巴然?奥古尔佐夫和英国工匠赫里斯托?哈洛维进行了改造。哈洛维是第一台自鸣钟的制造者,他造的自鸣钟于1625年装于塔上。这台钟夜里不走动,是钟盘旋转式的,不用表针指时。白天,阳光从钟盘上方投射下来,人们可看到它的时间刻度。
这台时钟的机件已经几次更换,现在的自鸣钟使用的是1851~1852年由布钦诺普兄弟制作的旧零件。1917年10月自鸣钟曾遭破坏,次年列宁指示修复,而且由著名乐师切列姆内赫在机械演奏曲上编入了《国际歌》乐曲。
自鸣钟安置在救主寺塔的第七层至第十层上,它由160—224公斤重的三个钟摆发动。敲击钟声的机构由9个4分音符的乐钟和时钟(整点敲响的钟)组成。乐钟重320公斤,时钟重2160公斤,总重量近25吨。钟盘直径6.
12米,时针长2. 97米,分针3.2米。
世界上最早的摩天大楼
在美国,摩天大楼四处可见,如纽约103层的帝国大厦、107层的国际贸易中心,还有芝加哥110层的西尔斯百货公司等。但是,世界上最早的摩天大楼却不在美国,而是建在也门。
也门有3000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因为古代宫殿建筑甚多,它曾被称为“宫殿之国”。著名的萨拉欣宫、纳依泰宫、什巴姆宫和霍姆丹宫显示了也门灿烂的古代建筑文化。其中霍姆丹宫最引人注目,它是世界上第一幢摩天大楼。
霍姆丹宫大约建于公元120年,位于也门首都萨那东南的纳格姆山麓,楼高20层,约100米。公元10世纪的也门古代史学家哈姆达尼在其著作中写道:当建造霍姆丹宫时,一位建筑师在清晨登上未竣工的大楼顶层,看到楼影被晨光映照在远处的阿斯勒山上,他认为是吉祥之影,于是,他下令不再往上盖,此时大楼正好盖了20层。
在远没有钢筋水泥的时代,古代也门人用沙、细石和铅按比例溶在一起,砌以巨石,垒成了如此巍峨壮丽的大楼。在大楼的最高层,建筑师还为国王设计了薄而透明的雪花石盖顶的房间,可以饱览宫外景色。在大楼房间的窗帘上有无数的小铃挡,风铃曲使大楼神妙无比。
霍姆丹宫不愧为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它屹立了570年,后毁于异族入侵的兵燹中。今天,在萨那大清真寺内,人们还可以看到它那3米多高的整石柱。
圣彼得教堂
罗马圣彼得教堂坐落在神权首府世界天主教总部梵蒂冈的入口通道上,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圆顶建筑。
圣彼得教堂建在一座更古老的大教堂旧基之上。老教堂是君士坦丁大帝在306年所建,据猜测圣彼得就葬在此处。经过数次被劫、重建,老教堂终成废墟。1450年,教皇尼古拉五世担心教会丧失世俗权力,命令在此兴建更大的新教堂以象征教会的胜利。56年后,教皇裘里斯二世开始动工。原先设计的平面图是一个希腊十字架,后经数次修改。到1546年,教皇保罗三世委托72岁的米开朗基罗设计教堂圆顶,于是有了两块半圆的壳形结构,用幅条状的肋结固,解决了由跨度过大而引起的建筑难题。
圣彼得教堂长达187米,宽133米,内部镶有地板、饰有花柱,雕镂天花板和辉煌的金制祭坛以及许多出自米开朗基罗等名家之手的雕塑像。从教堂奠基到教皇乌尔本八世举行落成典礼,有100多年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