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岛的历史文化之“谜”
传说在浩翰的南太平洋上,在远古有个巨大的陆地,北至夏威夷,南至汤加,西至斐济,东至复活节岛,东西长8000公里,南北宽5000公里,称为“姆”。可是这个“高度文明的大陆”,在距今12000年前,遭受火山破坏,沉沦于太平洋中。它的文化,现在我们只能从复活节岛上领略一点残余。
复活节岛现属智利,它位于智利圣地亚哥和土阿莫群岛之间,距南美大陆有3700公里,全岛面积只有100多平方公里,在它的周围看不到陆地的影子,可说是地球上最寂寞的地方。1772年4月`5日,荷兰航海家洛加文来到此岛,这一天正好是耶稣复活节的第一天,因此而得名为“复活节岛”。
复活节岛是个火山岛,岛上有许多死火山。当年火山喷出的岩浆和火山灰覆盖着全岛。岛上没有河流,缺乏淡水,是个不宜植物生长和人类居住的荒凉岛屿.然而,在那里却保存着至今不能作出科学解释的历史文化之“谜”。
岛上的第一个文化之谜是巨大的石雕人像。现已发现的石雕人有670个之多,其中的276个在腊诺拉腊库火山之麓,石雕人背南面北,身上刻有各种花纹,线条清晰。其余的394个分布在沿海地带的石台上,每座石台上一般竖有石雕人4~6尊,多的有15尊;石雕人高为7~10米,重50~60吨,有的重达90吨。这些石雕人大都是半身像,从头至臀部为止,造型十分生动,长长的脸,窄额、高高的鼻子,深陷的眼眶,双耳几乎垂肩,嘴巴突出而紧闭。这些石雕人各有自己的形态,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感。它们高大雄伟,昂首挺立,注视着万顷波涛的海洋。
岛上另一个厉史之谜,是土著居民所称的“天书”或“会说话的木板”。它现存25块,每块长约2米,两面均刻有方形的象形文字。这些文字有的像人,有的像鱼、鸟、草木,也有的像船桨,或是些几何图形,十分别致。
这些石雕人像和“天书”,特别是那些神奇的石雕人,是哪个时代,什么人创造的遗物?他们是如何创造的,用意何在?人们有过种种遐想,有的学者认为,是土著居民玻利尼西亚人在几千年前制造的;有的认为是印第安人的遗物。但是,在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时代,把如此巨大的雕刻石雕人的岩石,从腊诺拉腊库火山麓搬到海边,要经过几十公里的路程,雕刻这样生动的雕像也要较高水平的工具。科学家认为,在当时是不容易做到的。由此有的学者则认为,岛上的石雕人奇迹是宇宙人所创,是“天外来客”的遗物。那么宇宙人何时何地而来,又为什么要雕刻这些石雕人呢?为揭开这个历史文化之谜,从1955年挪威考古学家索尔?海尔达首次来岛考察后、各国考古学者纷至沓来。但到目前,复活节岛上的历史文化仍然是一个谜。
华沙美人鱼
在波兰首都华沙市中心的维斯瓦河西畔,一尊著名的美人鱼铜像矗立在一米多高的基座之上、这个美人鱼铜像约2.5米高,上半身是裸体女郎,下半身大腿外沿披着鱼鳞,腿的终端合成一条翘起的鱼尾,活象一尾刚从水面跃起的鱼。她右手握剑高举过头,左手执盾紧护胸旁,脸庞秀丽端庄且略显威严。她深受波兰人民的喜爱,被亲呢地称为“塞琳娜”,每逢节日,人们献给她一束束的鲜花。在华沙乃至整个波兰,到处可见用美人鱼装饰的图案。在政府机关的会议厅里、公共场所、电视节目里、百货商标及旅游纪念品上,都可见到大小不一的美人鱼像及其各式各样的装饰图案。美人鱼成了华沙的城徽和象征。
据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波兰有位国王,名叫齐格蒙持。他巡游全国,想为王国找个理想的京都一。一天,国王来到维斯瓦河畔的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村庄时,一条人身鱼尾的美人鱼从河中跳出水面,给国王唱了一支优美动听的歌,于是国王爱上了这个地方,决定在这里建都。国王问正在扣种嬉戏的两个渔民的孩子:“这地方叫什么名字?”孩子回答道:“没有名字”,国王又间孩子叫什么名字,哥哥答,叫华斯;妹妹答,叫沙娃。于是国王把他们兄妹俩的名字连在一起,作为这个地方的名称,这便是“华沙娃”(中译为华沙)。从此,美人鱼被认为是华沙的保护神,成了华沙的象征。
现在华沙美人鱼的形象,是华沙古城徽经过长期演变而来的。目前所知,大约从14世纪下半叶开始,在印刷品上就出现过华沙城徽,到17~18世纪,华沙城徽已接近于现代美人鱼的形象了。华沙第一个美人鱼铜像建于1855年,位于华沙古城市场中心,后来迁到城墙边。现在矗立在维斯瓦河畔的美人鱼铜像,是波兰著名女雕塑家卢德维卡?尼特斯霍娃于1934年创作,1937年建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德国侵占波兰期间,人们把这座铜像拆下,掩埋在安全的地方保护起来。波兰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把她重新竖立在维斯瓦河畔。
美国独立的象征——“自由钟”
在美国费城的国家独立历史公园的中心草坪上,有一个玻璃房子,里而存放着一个象征美国独立的珍贵文物——“自由钟”。
“自由钟”之成为象征美国独立的珍贵文物,自然有它的历史原由。它是1751年为纪念费城的创建者威廉·佩恩发起的民主宪章运动50周年,由宾夕法尼亚地方议会委托伦敦怀特查佩尔铸钟厂铸造。1752年铸成运到费城。钟高约1米,圆周为3.66米,重达1000余公斤,上面刻有“向全世界所有的人们宣告自由”的字样,悬挂在费城议会厅(今独立大厅)的屋顶钟楼上。此后,美国每逢国庆及其他重大节日和事件,都以其宏亮雄壮的钟声,以示庆贺和纪念。1776年7月8日,约翰?尼克松上校向公众首次宣读美国《独立宣言》时,是在这个钟的宏亮声中走上费城议会厅讲台的,以后每逢通过《独立宣言》的周年纪念,都鸣此钟。1783年4月16日,也是以这个钟的钟声宣告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从此每年7月4日,均以钟声庆祝国庆。1789年华盛顿当选总统,1801年杰斐逊当选总统,也曾敲响此钟祝贺。对那些为美国独立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如华盛顿、杰斐逊等人的逝世纪念日,也鸣此钟,以示纪念。然而,在1835年7月8:日鸣钟悼念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后,因该钟再次出现裂纹,便不经常使用了。直到1876年庆祝《独立宣言》发表100周年的时候,才又敲响钟声庆祝,并正式命名为“自由钟”。“自由钟”被视为美国独立的象征,并被送往全国各地展览。
自由钟在开始使用时,就发现有裂纹现象,在使用过程中几次修复,又几次产生裂纹。在独立战争中,为防止英军破坏,也曾从费城运到阿克伦镇隐藏过。1917年又被送回费城白如立大厅。1976年美国独立200周年时,这座自由钟移至国家独立历史公园,作为美国独立的历史纪念物。
昂然屹立的自由女神像
在美国纽约赫德森河口的贝得罗兹岛上,昂然屹立着一尊巨大的自由女神像,被称为“自由照耀世界之神”,也被人们认为是自由理想和美国的象征。
这座自由女神像,是1886年法国人民为纪念美国独立100周年,而送给美国人民的珍贵礼物。女神像高达93米,矗立在同样高的基座上,基座内部辟有美国移民博物馆。女神像的外表是用约80吨重的铜片组成,像内支架是由艾菲尔设计的、以约重120吨的钢骨制成,用30万个铆钉把铜片固定在钢架上。凡乘海轮到纽约来的人,首先见到的就是这个雄伟的自由女神像。她右臂高举势纵巨,友臂抱着象征美国《独立宣言》的书板,书板上刻着“1776年7月4日”宣言发表日期的字样,脚上残留着被挣断了的铁链。神态勇毅,气宇轩昂。
自由女神像的设计者是法国杰出的雕塑家佛莱利克?奥古斯特?巴托第。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法国厉史学家著名自由主义者拉布莱伊建议铸造一个铜像,在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之际,赠送给美国人民。他的这自由女神像个建议在法国社会上得到广泛的支持,致使巴托第产生了建造自由纪念碑的想法。就在这个时候,巴托第偶遇一位年轻美貌,且具有女神般魅力的少女布尔耐特,使他决定以布尔耐特为雕像的模特儿,以他自己母亲的脸型为雕像的面貌,来塑造一个自由女神像。1869年巴托第拟好了自由女神像的草图,但因普法战争而搁下了建造工作。1871年6月,巴托第赴美考察,决定将来把女神像安置在纽约港湾内的贝得罗兹岛上。1875年巴托第主持女神像的建造工作,次年再次访美,得到美国人民和国会的极大支持。美国国会通过议案,接受法国人民赠送的象征自由的女神像。
1885年6月17日,在美国军舰伊泽尔号的护卫下,自由女神像的构件安全运抵美国纽约港。美国派遣75名技术工人,历时约半年,组装成功。1886年10月28日,在美国总统克利夫兰亲自主持下,举行了隆重的自由女神像揭幕典礼。从此,这座雄伟的自由女神像就屹立在美国纽约的贝得罗兹岛上,放射着她那自由的光芒。
世纪黑匣子
世纪黑匣子是100年前住在纽约长岛的一位锡匠,在参加纽约市庆祝美国第一届总统华盛顿就职100周年盛典时封存的一个匣子。这位锡匠名叫费尔德先生,他当时在二股强烈历史感情笼罩之下,把他自己见证到的事物封存起来,留诸百年之后开封。多少年来,人们都在猜测匣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甚至利用现代科技侦察其内容。
1989的4月30日是美国庆祝华盛顿总统就职200周年纪念日,也是这个黑匣子该开启的日子。这天,这个锡封匣子在国家地理杂志电视节目中,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切”开,露开一个松木制成的木箱,再撬起木箱上的钉子后把这个黑匣子打开了。箱里装的东西有:许多份旧报纸,报道当年当天纽约市纪念大会的盛况;几枚特别为就职首年盛典制作的胸章;费尔德先生写的当年大事记。箱子里虽没有突出的史料价值的东西,比较有趣的是费尔德手写“学生练习簿”和他一家合照,但从薄子里可以看出,当年他们的活动情况。然而,费尔德先生“百年开箱”的命令,却使这个箱子百年之后出尽风头。许多史学家、社会名流及费尔德的后代,都郑重其事,把这些平凡的东西“不平凡化”,这股劲大大的满足了年轻国家珍视自己历史每一片段的心理需要。
英国上院议长的坐垫——“毛袋子”
英国上院议会是在威斯敏斯特宫会议厅举行。在会议厅正前方是上院议长的座位。它不是沙发椅而是一个巨大的坐垫,名曰“毛袋子”,也就是一个塞满了羊毛的大口袋。据说,毛袋子是爱德华三世在位期间(1327-1377)开始有的,原因是因为英国的发迹与羊毛分不开。?当时爆发“百年战争”的原因之一是为争夺羊毛纺织业兴盛的佛兰德斯而取得英国羊毛的出口地。百年战争后,佛兰德斯衰败了,英国羊毛无法出口,由一个羊毛生产国变成了毛织品生产国。羊毛为英国带来财富,所以羊毛袋子堂而皇之地成为议会上院议长的坐垫。
日本国宝“狮狩文锦”
“狮狩文锦”是闻名于世的日本国宝。这块奇特的织锦,长2.5米,宽1. 34米,纵横排列着20个圆形花纹,圆形花纹以一裸树为中心,描绘着左右对称的4个武将射击狮子的图案。这块极不平凡的华丽织锦,自公元7世纪以来,一直收藏在日本京都的法隆寺内的梦殿里。这个梦殿自圣德太子建造起,就紧闭双门,不准任何人进去,致使千余年.来无人知道这块织锦。20世纪初,日本美术家冈仓天心和美国美术家弗诺罗萨首次进人梦殿,在殿内观音佛像旁边发现了这卷奇界的织锦。
“狮狩文锦”,是哪个国家织造的?又是如何传到日本法隆寺的呢?这是谁也说不清的一个难解之谜。最初发现“狮狩文锦”的冈仓天心和弗诺罗萨认为,是波斯萨珊王朝的织物,可是在图纹中4头马的腹带上又可看到“山”和“吉”两个汉字,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是中国唐代的织物。后来,日本京都的织物研究者龙村平藏,把从吐鲁番高昌国古墓中发现的“花树对鹿锦”和法隆寺的“狮狩文锦”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者非常相似,终于证明这两块织锦都出自中国隋朝。那么,为什么一块在吐鲁番,一块又传到白本呢?龙村平藏根据中国《隋书》的记载认为,7世纪初,隋炀帝征服西域,西域诸王都来隋朝首都长安献纳贡物。公元609年,高昌国国主掬伯雅和日本圣德太子派遣的遣隋使小野妹子,都在这一年来到长安晋谒了隋场帝,于是,隋朝织造的这两块织锦,一块由小野妹子带回日本,另一块由高昌主带到西域的吐鲁番。如果是这样,就解开了“狮狩文锦”的来历之谜。
世界五大钻石
钻石为石中之宝,它具有美观、稀有、持久不变三大特点,产量以南非为最大。而“非洲巨星”、“海光钻石”、“希望钻石”、“心形翡翠”和“露色丽芙红宝石”这五大钻右,堪称世界名钻。
“非洲巨星”亦称“库里南一号”,1902年发掘于南非,未分割前的重量是3106克拉,后分割成9颗大钻和96颗小钻,最大的一颗就是“非洲巨星”,重530克拉,它镶在英皇节杖上,在伦敦长期展览。“海光钻石”为全世界最大的粉红色钻石,曾是伊朗皇家的珍宝。
“希望钻石”亦称“灿烂蓝火”,因为它有惊人的蓝光。它是全世界最出名的蓝宝石,现在史密桑宁博物馆展览.保险金额达100万美元。
“心形翡翠”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翡翠。1967年伊朗国王加冕时,它装在伊朗国王的腰带扣子上。这颗宝右括计重175克拉,也是无价之宝。
“露鲡芙红宝石”是全世界最精美的红宝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