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  作家协会
世界文化知识精华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打印】 【关闭
 

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


  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不仅雕刻与绘画齐名,而且是诗人与建筑师。他的艺术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对世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米开朗基罗1475年生于意大利的卡普累斯镇,他从小喜爱美术,14岁进大画家吉兰达约的作坊学画,不久又转而学雕刻。青年时代他来到罗马学习古代艺术杰作,1500年在雕成《哀悼基督》中所显露出来的艺术才华轰动了罗马。26岁时他开始创作圣经中的爱国志士《大卫》。大卫雕像为一体态健美结实的裸体男子,艺术家以此正走向战场的青年巨人形象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和对共和政治的希望。1508年他开始为梵蒂冈的西斯廷礼拜堂绘天花板。天花板高20多米,面积约520平方米,在极艰苦的条件下他用4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壁画《创世纪》。这画虽然绘的是上帝创世的故事,却表现出对勇敢而正义的人的倾慕与信念,宣告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胜利。中年时代,他雕刻了《摩西像》、《垂死的奴隶》、《被缚的奴隶》等传世名作,作品显示出艺术家准确表现人体结构和肌肤的高度才能,体现了他雄劲豪壮的风格。1530年,佛罗伦萨市民起义失败,他以沉郁悲壮的风格塑了《夜与昼》、《旦与夕》这两组象征性的雕像,反映出当时普遍存在于群众中的悲愤心情。艺术家年近60时,以5年努力画完了西斯廷礼拜堂祭台上的壁画《最后的审判》。在这面积达200平方米的巨画上,他仍用自己独特的艺术重新解释陈腐的神学教条,向教会中仇视人文主义的反动势力公开挑战。艺术家的晚年几乎以全力从事建筑设计,他设计修建的圣彼得大教堂圆顶在世界律筑中上占有重要地位。米开朗基罗终生未婚,历尽坎坷,他表现巨人,表现人的挣扎、痛苦与斗争,这正是他的理想与一生经历的写照。1564年,艺术巨匠辞世前留下遗言:“我的肉体归黄土,我的灵魂归天主,我的金钱归穷人。”

“巴尔扎克雕像”的风波


  “巴尔扎克雕像”是法国杰出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的作品,1891年罗丹受作家协会的委托开始制作,直到1898年才最终完成。这个被罗丹认为“我一生的总结,……我巨大的发现”的现实主义杰作一问世,立即在法国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展开了一场大论战。直到1938年,即大论战的40年后,才铸成《巴尔扎克》青铜像,树立在巴黎塞纳河左岸的拉斯佩尔和蒙特帕纳丝的林荫道街角。
  罗丹接受任务后,为塑造巴尔扎克进行了周密的考虑。因为巴尔扎克是个又矮又胖、肚大腿短、容貌丑陋而臃肿的人,用罗丹的话说,简直是一个“活木桶”。罗丹认为,用写实方法来塑造巴尔扎克的外貌是不行的,应该在不掩饰巴尔扎克容貌的情况下,塑造出“他的热情工作,他的艰难生活一,他的不息的战斗,他的伟大胆略和精神”。在这一创作思想下,罗丹做了大量习作和变体稿,花去了大量的时间,经过8年的努力,才完成巴尔扎克石膏像的塑造工作,1898年在沙龙展览会上展出。
  展览会上展出的巴尔扎克石膏像,是一个朦胧出现的巨人,披着睡衣,沉重的、膨胀的脑袋甩向后面,好像蔑视一切的样子。这个不同凡响的雕像,立即引了一场风波,报纸诽谤巴尔扎克雕像是“一个雪人”、“一个丑八怪”、“一个装在口袋里的癫蛤蟆”、“一个疯子踢在一起的一堆石膏”,竭尽攻击之能事。
  面对来自各方的攻击和诽谤,罗丹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声明,“它(巴尔扎克雕塑像)是我全部生活之结果,是我的美学的基本核心。”并指出:“假如真理应该灭绝,那么后代就会把我的巴尔扎克毁成碎块;若是真理不该死亡,那么我向你们预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当时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如左拉、法朗士、莫奈等,也都发表了捍卫罗丹的宣言。而罗丹不愿扩大巴尔扎克雕像(罗丹塑)这场论争,把雕像从展览会上拿回:,树立在侔峒自己家里的花园中,直到1938年才被铸成青铜像。

小朱利安


  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的广场上,高高地屹立着被称为布鲁塞尔第一公民的小朱利安铜像。闻其盛名,令人神往,窥其酋容.又不免使人忍俊不禁。铜像高1米。赤身裸体,叉腰腆肚,站在那里撒尿,涓涓细流,长泄不止。这是17世纪雕塑家迪凯努瓦的传神之作。小朱利安是传说中的小英雄,有的说是他机智地用尿浇灭了侵略者点燃的导火索,有的说是他的尿使全城人从大火中逃生。如今人们已很少见他赤身裸体站在那里了。自1698年巴伐利亚总督出于爱抚之意送给小朱利安一套金丝礼服。迄今,他已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上百套服装,其中有北京市馈赠的一套粉红织锦小袄。五颜六色的服装代表着不同民族对小泉水朱利安的喜爱。

驰名世界的蜡像馆


  在伦敦马里勒伯思大街有座驰名于世的蜡像馆,里面陈列着名人蜡像:有双手紧握端坐椅上的邓小平.并肩站立的列宁、戈尔巴乔夫和契尔年科.端庄而威严的女强人撒切尔夫人,手夹烟蒂凝神构思的毕加索……。一个个和真人一样大小的蜡像栩栩如生,造型逼真甚至乱真。这座蜡像馆是著名的图骚夫人于1835年开设的。图骚夫人原名玛丽?格劳舒尔茨,1761年生于法国。她少时从蜡像名师科尔蒂尤斯学艺,曾在凡尔赛宫担任路易十四的姊妹的艺术教师达9年之久。1794年科尔蒂尤斯逝世,玛丽继承了老师的事业主持蜡像展览馆的工作,一年后她与弗朗索瓦.图骚结婚.婚后她最关心的仍是蜡像事业。  1802年她移居伦敦,在此后的33年她走遍英国各地举办蜡人展览。在74岁时她终于在伦敦的贝克大街上开设了这座水久性的蜡像馆。1850年4月,图骚夫人在用8年时间塑了她本人的蜡像后逝世。以后蜡像馆山她的几代儿孙经管,蜡像馆也山贝克街搬到了马里勒伯恩大街。图骚夫人的儿子约瑟夫?兰德尔、重孙约翰·西多尔等都是才艺出众的制作蜡人的艺术家,他们以超人的技艺和精力制作了数以百计的名人蜡像。1925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蜡像馆曾遭火灾和轰炸,后又重新修复开放至今。1970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开办了另一座蜡像馆,它可算作是图骚夫人蜡像馆的分馆。这两座蜡像馆经常展出世界各国
成就卓著的名人蜡像,供观众欣赏。

奥地利的“木头人庄园”


  在奥地利施蒂利亚州风景优美的南部地区,有一座以树根作人物雕塑而闻名遐迩的沙拉镇。这里山峦重叠,森林茂密。那些在林间空地上被废弃的无数形状各异、粗细不一的树根便成为沙拉镇人雕刻作像的极好材料。当地最大的木头人庄园应属雅可布最为精彩。
  雅可布先生业余从事树根雕塑已有20余年。他在自己经营的加油站周围以及附近山坡上矗立起80多个神态各异、形象生动的木头人雕塑。木头人有的喜笑颜开,有的怒目圆睁。庄园中央,一个3人乐队演奏着乐曲欢迎来宾。每个人物雕塑均被涂上各种颜色。整个雕塑群顺山坡而上,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彩缤纷,千姿百态。雅可布雕塑的木头人物,都是根据每个树根的自然形状来确定的;其人物脸谱也大多是他日常生活中所见。

神奇的“人生公园”


  在挪威首都奥斯陆,有一座世人瞩目的雕塑公园,园内有近千座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雕像。这是挪威著名雕塑大师古斯塔夫?维格兰用40年心血雕成的,所以政府在1943年将公园命名为“维格兰雕塑公园”。公园大门饰有人与晰蝎搏斗的浮雕,在门内850米长的中轴线上,分布着192座雕像和650个浮雕组成的多组群雕。因为它们反映的都是人生题材,所以把这座公园称为“人生公园”。往里走可见小河边及石桥上有58座裸体青铜雕像,它们勾画了人类从腹中胎儿到髦重之年的生死旅程。其中最有名的一座叫《愤怒的男孩》,孩子挥拳顿足的哭态惟妙惟肖。再向前走即可见喷泉雕塑群:池中是巨人托盆石雕,20座青铜人体像环池而立,底座饰有60幅浮雕,池边地上有一幅意味深长的迷宫图,走出它得拐500个弯,步行3公里,花45分钟。这组雕塑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生漫长的历程。公园雕塑的艺术顶峰是“生命柱”。它高17.3米,柱上雕有121个拥挤、挣扎、扶持着向上攀的男女人体。有人说它表现了人类对天堂的向往,也有人说它象征了生命的起源——阳具。生命柱四周烘托着36组花岗石人体像,以表现尘世的悲欢而与天堂对照。在公园尽头竖立着一座“生命之轮”铜雕,轮中雕着头脚相连的4名成人和3名儿童,它象征生命的周而复始。公园左侧的维格兰博物馆内陈列有维格兰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至30年代的雕塑、木刻及素描1万多件,它们和公园雕塑一起向人们展示了这位世界杰出雕塑大师的艺术成就。




会 员 作 品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关闭
期 刊 电 子 版
2006年增刊
2006年第2期
2006年第1期
2005年第4期
2005年第3期
2005年第2期
2005年第1期
2004年第4期
2004年第3期
2004年第2期
2004年第1期
 
世界文艺杂志征订电话:010-81911642
www.wlaap.com 《世界文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