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光色变幻的印象画派
1874年4月15日,世界美术史上出现了一件大事:一群具有革新精神的法国画家举办了一个“无名艺术家作品展览”,展出了165件新派绘画。其中画展组织者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特别引人注目。这幅画一反当时学院派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画面色彩不再单调晦暗,而是在光的作用下变得鲜亮透明,具有立体感。这幅画体现了这次画展作品的共同特征:提倡绘画技法革新,注重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力求从光与色的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常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七色反映出对自然界的瞬间印象。画展在开幕当天就因其向官方沙龙挑战而遭到嘲笑,反对派以鄙视和奚落的口吻称之为“印象派”,画家们认为这名称不错欣然接受了。1876年印象派画家们举行了第二次画展,次年又举行了第三次画展。当时巴黎沙龙的学院派视之若洪水猛兽,激烈抨击这些画家的每一件作品。随着时代的进步,从印象派画家的各种画展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印象派进行绘画改革的重大意义,这些革新使欧洲绘画从主题内容、色调和技法上有了新的突破,给欧洲绘画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印象画派的代表画家有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等,主要作品有莫奈的《日出印象》、《睡莲》、《花园里的女人们》;雷诺阿的《包厢》、《舞会》、《游船上的午餐》以及毕沙罗的《蒙马特尔大街》、《红屋顶》和西斯莱的《塞纳河岸的乡村》等等。
野兽派
野兽派是20世纪初期法国著名油画家亨利·马蒂斯发起的一个绘画运动。马蒂斯早年热衷于荷兰和意大利的绘画风格。后来他被印象主义所吸引,并喜欢库尔贝和塞尚的画。在经过短期实践后,他欣赏后期印象主义,开始追求色彩刺激,画风狂野。1905年,亨利?马蒂斯、伏拉明柯、德兰、鲁奥等参加巴黎秋季沙龙油画展览,由于批评家路易?赫克塞尔发现意大利雕塑家多纳泰勒(1386~1466)的雕塑,置于马蒂斯等人所创作的粗野色彩的油画之中,惊呼“多纳泰勒陷于野兽之中”,野兽派因而得名。
野兽主义一词,特指灿烂的、任性的、强烈的色彩和原色的、粗野的油画笔触。野兽派画家完成高更、凡高、修拉、奈比派和印象主义者追求的色彩的最后解放,继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之后,把色彩革新运动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它拒绝色彩上的自然主义,强调色彩对比,认为色彩关系是绘画的基本成份。艺术家应该根据自然独立地自由使用颜色,创造抽象的色彩形象和构图,和用线勾绘出基本形体。
野兽派画家的著名作品有马蒂斯的《打开的窗户》、《科利乌尔》和《戴帽子的女人》等。
野兽派运动在1908年以后便趋消沉,但它对20世纪艺术以极大推动,尤其是为现代主义艺术开创了一个先例。乌蒂斯也因此成为与毕加索齐名的法国画派代表。
抽象派
抽象派又称“非具象派”,是19世纪末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它不仅表现在绘画上,而且表现在雕塑等其它方面。
抽象主义者认为:艺术的使命只是表现艺术家本人的本能、下意识的感受,所以拒绝描绘客观世界的现象。他们“画的画是一种造型的客体,而不是真实的代表”,画面不与他们描绘对象的形象相联系,只有感情的交流。他们的作品要么是杂乱无章的斑点和线条的结合,要么是大理石、金属、花岗石堆积的毫无意义的结构。在绘画中没有素描和构图;在雕塑中没有对象的自然客体和真实造型。抽象主义者随心所欲地创作,甚至用各种物质材料任意涂抹,连猴子画的画或倒转过来的平面图都成了杰作,可见它脱离了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真正审美趣味,因而也很快让位给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的艺术流派——“视觉派艺术”(或被称为“光效应”艺术),其主要特征是利用光的效果,通过几何图形和色彩对比,在人的视觉上造成一神幻景。
俄国画家康定斯基(1866-1944)是公认的抽象画派创始者,他在1910年制作了一幅抽象作品,几乎是一张不成形的草图。后来,其作品更远离原有的装饰感,满纸杂乱的线条和强烈的色彩象火山岩浆一样喷射出来。最后他的图又变成一色的几何形。代表作是《尖而安宁的玫瑰红》。
荷兰画家蒙德利安(1872—1944)是早期抽象画派的主要代表,他的画主要运用抽象的“几何形体,’,画面只是竖线和横线组成的格子,色彩仅限于红、黄、蓝三原色,并附加黑、白、灰。这种绘画异常单调费解,其代表作是《构图》。
表现派
20世纪初流行于德、奥两国的表现主义文艺思潮是以绘画为先驱的。作为绘画领域中的表现派,反对艺术摹仿自然,主张艺术表现画家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用过分夸张的形体和色彩来宣泄内心的苦闷,这一点与野兽派极相似。表现派绘画的题材多是表现孤独的人生,反映压抑在内心的悲愤和难以忍受的痛苦,画面主人公没有前途和出路,感情颓废。
表现派的画家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往往以憎恶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另一类则宣扬颓废情感和宗教迷信,寻找内心安慰。由于表现派绘画过分强调表现画家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致使有些画家的作品完全脱离客观形体变成了纯粹的精神符号,成了最早的抽象派绘画。
表现派绘画最早的重要代表人物是挪威油画家和版画家爱德华?蒙克(1863-1944),他的名作和内喊》是表现派绘画的典范代表。《呐喊》、原是蒙克《生命》组画中的一幅,它用油画和版画分别画成两幅。它要表现的是现代西方人内心极度孤独的痛苦。蒙克在这幅油画中充分发挥了色彩的作用:阴惨的血红色和浓重的深蓝、墨绿色,形成一个湍急的漩涡,紧紧包围着画中极度痛苦的男子,俨然是这个男子在极度痛苦中发出的呐喊的回声。
立体派
立体派又称立方派,是20世纪初在法国画坛出现的一个现代艺术流派,主要活动于1906—1920年间,它的得名来源于1908年马蒂斯对秋季沙龙的一次评论。立体派把体和面的表现放在艺术表现的首位,是从“后期印象派”塞尚热衷于把一切物体分析归纳为几种几何形体的主张发展而来。他们宣称要打破传统的空间概念,在艺术中表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物像,要在平面上表现长度、宽度、高度和深度,表现客体内在的视力所看不到的结构。
立体派的创始人是法籍西班牙人毕加索(1881—1973)和法国人勃拉克(1882—1963)。毕加索在 1907年创作的油画《亚威农少女》是立体派绘画的尝试,作品没有表现任何情节,也没有描绘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只是画了5个形象离奇的裸女,意在从一个平面上表现妇女体形的不同方面,以追求所谓立体结构的美。毕加索的油画《弹曼陀铃的少女》则是典型的立体派绘画,他将人的形体结构分解为若干形体切面,然后再使它们互相重叠,以此来追求形体结构的美。勃拉克曾是野兽派画家,他的风景画表现出深受塞尚画风的强烈影响。勃拉克的作品将每种东西都极度简化,形成一种类似房顶上的瓦那样叠成的图案。这种探索使他与毕加索殊途同归,共同创造了立体画派。由于该画派的创作多从主观出发,玩弄形式,把客观世界的人和物表现得支离破碎,所以尽管许多作品有标题,但观者仍难于理解它们所体现的具体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