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  作家协会
世界文化知识精华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打印】 【关闭
 

 

衣领史话


  古希腊人或古罗马人的衣服不曾有过衣领。真正的衣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并作为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至今。威尼斯人穿毛皮领.这些毛皮常装饰到衣的褶缘。西班牙妇女们穿的是高立领。据说是一位女王由于有与众不同的长颈项而发明了它。起初,它是一条褶裥花边绕在脖子上,后来渐渐变成大而硬的百褶领,以至戴这种衣领的人进餐时必须用长柄勺和长柄餐叉。
  后来,这种衣领渐渐地被意大利美第奇式扇形花边领所取代。再后,美第奇式扇形花领边又被瑞典式的向下翻衣领所代替。这些衣领都是用细亚麻布镶上花边制成的。
  17世纪中期,由于戴长假发的盛行,衣领就向小发展了。后来,这种衣领又由镶上花边的柔软领结所代替。
  俄国主子和沙皇们常穿披肩式衣服,衣领上镶满绚烂多彩的珠宝,衣领套在衣服上端,用扣子系紧。在彼得大帝统治之前,俄国贵族还穿饰有金银和珍珠的硬高领。

男子戴面纱的民族


  游牧于撒哈拉大沙漠与苏丹、埃及一带的杜勒格民族,有一个奇特的风俗,那就是戴面纱的不是妇女,而是25岁以上的男子。
  杜勒格男子在16岁时,由父亲授予面纱,届时还要举行仪式。他们直到25岁才真正戴上它,这与他们的结婚年龄有关。他们用深蓝色的面纱遮住头发、前额、下颏和嘴鼻,只露出眼睛。就连在家中他们也得戴面纱,睡觉、吃喝时也蒙着脸。他们还将眼圈四周涂上蓝色。
关于杜勒格男子戴面纱有种种传说。有的说是为了区别于阿拉伯人,有的说是为了保护脸部不被酷热的太阳灼伤,也有的说是为了避邪。但主要与他们的母系制社会有关。


阿拉伯妇女的面纱


  阿拉伯妇女的面纱,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特产”。妇女要外出放牧,面对强大的风沙,不得不寻求简单的方法来保护,从而面纱便应运而生。
一般中老年妇女的面纱多呈黑色,布质双层而厚,上街时还在鼻子上罩一块黑色软质的鼻罩,再用面纱遮盖整个面部。这样妇女显得庄重而冷酷。
  少女上街,不戴鼻罩,透过面纱可以见到脸孔,于是严格的宗教迫使她们低头而行。面纱对妇女的约束,反映出古老的宗教影响。多数阿拉伯妇女,经济上没有独立,也没有婚姻自主权,不能独立谋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她们只能一辈子侍候男人,伴着面纱走完她们的一生。她们把面纱看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一旦除去便十分羞怯害怕。 但是,有些妇女在单调的面纱上勾出花纹图案,涂上颜色,剪长裁短,如同服装一般,争奇斗妍,已成为阿拉伯国家风俗的特色之一。

形形色色的包头布


  世界各地的包头布形形色色。阿拉伯地区使用包头布的普遍程度可列为世界之最。在这里,不论男女老少、不分贫富贵贱,都使用包头布。
  男人的包头布多是用一块长长的白布做成,当地人称为“古特拉”。包头布外面常用头箍固定。头箍称为“阿格尔”。多用骆驼毛做成,一般为黑色,有粗有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人民倾向戴轻而细的头箍,卡塔尔人则喜欢用粗的。不系带的比较普遍,系带的一般只是年轻人的装饰。在海湾地区,只有阿曼人不戴“阿格尔”,他们有的戴一种叫“基姆玛”或“加荷菲亚——马斯柯蒂亚”的帽子,帽子上绣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就用一块白色或其它颜色的呢料或棉织方布裹头,从来不用“阿格尔”。一般来说,包头布可以是白的,也可以是其它颜色的。其他颜色的通常比较厚,多用于冬季防寒。
  阿拉伯妇女的包头布更有特色,那就是包头布上有一个装钱的布袋。姑娘出嫁前,把积攒的钱装在这小巧的布袋中,时刻戴在头上,备做嫁妆。结婚后积攒的钱、也照常装布袋中。只有家中遇到特殊情况时,才能花费。由于现今不再使用金币,这种风俗也不多见了。
  世界上最长的包头布,是印度锡克教男教徒的包头布了。他们用的包头布有13米多长。
  世界上最高的包头布,要算黎巴嫩的德鲁士族妇女。她们为了表示对真主安拉的虔诚,常把包头布挽得高高的,足有50公分高,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高的“帽子”了。目前这种打扮不常见了。
  缅甸的男人喜欢戴素色头巾,称之为“岗包”。在古代,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都扎岗包。它既是美丽的装饰品,又是权势的象征。王公贵族的岗包不仅缀着奇珍异宝,还露出头顶。到了现代,又兴起了用岗包把整个头顶包起来的风俗。

厨师为什么要戴白色高帽


  世界各国的厨师都戴白色高帽,这样显得清洁卫生。但它的起源却并非从卫生着眼,而只是作为一种标志。
  希腊中世纪战乱频繁,城里人往往逃入修道院避难。据说,有一次几个著名的厨师逃进修道院,他们换上黑衣黑帽,打扮得跟修道士一样。日子一长,他们才觉得应把自己与修道士从服饰上区别开来,于是将修道士戴的黑色高帽改为白色。此后,人们纷纷仿效,连非修道院的厨师,也开始戴上这种帽子了。


王冠上的珠宝


  世界上最早的皇冠是10世纪制作的查理曼皇冠,它是所有皇冠中最庄严绚丽的,集中体现了中世纪的神秘象征主义。皇冠上面的8条边上镶有许多绿宝石、红宝石和珍珠,其中,蓝宝石独放异彩。1000年后,希特勒吞并了奥地利,皇冠也落入了纳粹党的魔掌,直到希特勒倒台,皇冠才被送回奥地利,保存至今。
  英国国王的王冠上有一颗叫“库利南”第二的宝石,重317.4克拉。据说18世纪时,在南非的普列米尔矿发现了一颗金刚石,重量达3100.6克拉,当时没有人买得起,后由南非当局献给了英王爱德华三世,并由荷兰名匠制成9颗大钻石,“库利南”第二就是其中最大的钻石之一。
  俄国沙皇彼得大帝的皇冠上面的十字架是金刚石的,下面还有一个相当贵重的红宝石。普鲁士皇后的凤冠上嵌有86颗金刚石,重达86克,现陈列在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博物馆里。这些皇冠可说是世界无以伦比的无价之宝。

功能奇特的帽子


  提起帽子,也许人们很快想到它的遮阳、保暖和装饰作用。然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帽子的功能大大丰富了,许多功能奇特的帽子纷纷问世。
  联邦德国研制生产了按摩帽。这种帽子的外形和普通帽子别无二致,所不同的是帽子中间装有一个微型按摩器,这种帽子对偏头痛和神经衰弱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科威特几乎是一个沙漠王国,人们工作时头部饱受高温之苦。科威特的科学俱乐部的会员们发明的一种空调盔帽解决了这个间题。这种帽中装有一个微型太阳能制冷器,在摄氏50度高温下工作的人们戴上它可免受酷暑之苦。 电扇帽是英国人最先发明的,微型电扇装在遮阳帽里面。帽顶的太阳能电池向电扇供电,风从帽子的小孔进入,流过头发和头皮后从帽沿的小孔中流出。夏天戴上这种电扇帽可使人感到凉爽和舒适。
  防噪音帽是法国最近研制出的。帽中装有消除噪音或降低噪音的电子元件,人戴上它一切噪音都降低到人易接受的程度。除此而外,这种帽子还具有扩大戴帽者说话声音的功能。戴这种防噪音帽,即使在强噪音的机器旁,也可以和别人正常交谈。
  通话帽是英国发明的一种可用于通话的帽子。帽中装有微型无线电话机,通话距离可达500米左右。
  避雷帽是匈牙利研制出的,它由金属编织物或以石墨为填充物的橡胶制成,与鞋袜连成一体,使人体始终处于等位体,不遭雷击。

戴帽趣闻


  世界各地,帽子形形色色,用途多种多样,戴帽的习俗也因地而异。
  在古代,帽子常起礼仪作用。在当今一些欧美国家,戴帽的高低常表示不同的意义。一般来说,男人们相遇时,常将帽子微微抬起,以示友谊和敬意。在美国友人相见,要把帽子提一提,点头致意。然而,在墨西哥一些地方,进屋脱帽却被视为敌意。意大利的格瑟兹诺一带,表示尊敬是不能举目注视的,友人相见往往将帽子拉得很低。在巴西的拿坚斯城,男人戴帽自由自在,无所顾忌。在英国,议会规定,议员不能戴帽开会,但必须戴帽发言。
  不同的帽子往往表示不同的地位或等级。古代的罗马,椭圆形小毡帽是庶民阶层的标记,上层阶级外出时戴系带的平顶小方帽;埃及的毒蛇钢盔帽象征王权,羽毛作饰物的钢盔帽象征君权。土耳其的乞丐只有戴上“讨饭帽”,才能自由讨饭,得到施舍。匈牙利梅泽士尔市的年迈体弱者,如果戴上政府颁发的“老人帽”,就可以免费乘坐市内交通车。印度尼西亚巽他族的医生,帽上羽毛的多少是医术高明的标志。
  在一些民族,戴帽常跟婚丧娶嫁联系在一起。安哥拉的一些地方,戴帽是未婚男子的特权。而在乌拉圭的科烈达镇,戴帽则是未婚女子的特权,已婚女子是不能戴帽的。巴西拿坚斯城,女子把帽子戴得偏左,表明她尚未婚配,愿意接待求婚者;偏右,则表示她已出嫁;若把帽子推向前额,就暗示她不是遭到离异就是死了丈夫。在非洲摩洛哥阿特拉斯山区,姑娘戴上圆形风帽,表明她还没有情人,正期待着订婚。如果女子戴着尖顶风帽,既表明女子的身份是寡妇或已离婚,也表明她愿意重新嫁人。在波兰的一些地区,帽子是姑娘赠给情人的信物。而在南斯拉夫的狄那里,帽子却是青年男女绝交的信号。在古巴圣热那河流域,人们平时不戴帽子,死了亲人时,家中大小才戴帽一周以示哀悼。
  有趣的是,秘鲁哥德巴泽乡村,“帽子”身兼二职,在学校当课本,在路上戴着御寒或防晒。因为学校发给的书本,就是一顶顶由10多层书页组成的帽子。像这种戴读书帽子的习俗,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帽子的历史


  帽子几乎和人类文明同时诞生。御寒、防晒、装饰、礼仪等等,都离不开帽子。
  古代男子大都戴无边帽和兜帽。古代欧洲和小亚细亚农村,习惯戴用植物纤维、芦苇做的帽子,还戴家庭制作的草帽。古代希腊、罗马的手艺人常戴椭圆形的毡帽。罗马人把这种帽子作为庶民阶层的一种标记,当奴隶获得自由时就同时得到一顶这样的帽子。罗马的上层社会人士,一般不戴帽子,只有在打猎或旅行时才戴系带的平顶小方帽。古代埃及人常戴便帽和饰有标记的钢盔帽。整个中世纪的年轻女性只饰头巾不戴帽,唯有年长女子戴兜帽,这种不束紧的兜帽在年长男性中也很流行。海狸皮帽源于14世纪的弗兰德斯,后流传到法、英等国。在17世纪的欧洲,帽子极为盛行,人们无论居家或外出都戴帽子。
  近代帽子更为普遍。英国流行圆顶硬礼帽,威尔士的烟囱帽成为这一地区的一种标志。这里的女人常戴一种黑色圆筒形的帽子,就像工厂的烟囱,年青姑娘戴这种帽子参加音乐会,小女孩戴烟囱帽戏闹玩耍,模仿大人的动作。
  无独有偶。在德国西南的黑森林地区,少女喜戴深红色的烟囱帽度礼拜。远远看去,无数“烟囱”矗立,别有情趣。
  澳大利亚也流行烟囱帽。每当一年一度的赛马季节,还要举行帽子比赛(又称“高帽集会”)参加者只限于姑娘和警卫人员。
  在德国,女性习惯戴白色太阳帽,少女的帽子上装饰着红色或黄色的绒球,而已婚女子的绒球则是黑色或灰色的。对芬兰人来说,五月一日是学生的传统节日“白帽节”。这一天,学生一律头戴学校统一发给的白帽,这是他们完成学业的标志。一些老年人也往往把几十年前学生时代的白帽戴在头上,以唤起美好的回忆。
  北欧的拉普人喜戴红色小帽,帽子外表呈星状,有四个角。这种帽子的颜色和塞满鸭绒的四个角都可以帮助抵御北极的严寒。在热带地区,人们则常戴软木盔以抵御酷暑。
  在地中海东、南岸国家,男子戴圆锥形帽,平顶、无边、红毡制成,具有一绺流苏,谓之“土耳其帽”。它的故乡在威尼斯,后从土耳其传到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各国。
  在拉丁美洲和美国西部流行洞边帽,又称巴拿马帽,这是一种世界性的帽子,故乡在厄瓜多尔。因1914年巴拿马运河修通后,这里戴洞边帽的人很多,故称为巴拿马帽。
  在印尼婆罗州岛,农村妇女戴着比锅盖还大的帽子。一条小船上只需两个戴这种帽子的人,就能把整个船舱盖得严严实实。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帽子了!

南美洲服装掠影


  巴拿马的农民经常穿的服装称“卡米西利亚”,这是一种用薄料子做的闭领长衬衣。妇女们或穿普通花布的连衣裙,或穿宽大的裙子和绣花的薄纱短衬衫。市民的着装与欧美相近,是一种用白麻纱或薄麻布做的短衫,上面绣有许多动植物图案,绉边上缝有用手工织成的各种花边;沿领口有一条与服装不同色调的绒线,在领口前面和后面打成结子以收住领口.’这种服装称为“波列拉”。
  危地马拉有100多个部落,服装各异。从服装的织法、图案和色调就能识别出他的部落。妇女的服装更是绚丽多彩,有织补、有刺绣、有便服、有礼服。只要一看服装,不仅可知此人的部落,亦可知道现住哪个村庄。
  墨西哥的普韦布拉州有一种中国服装,称“支那波婆兰那”。这种服装以黑色为底,饰以金色滚边,且刺有红、白、绿色的绣花,没有衣袖,腰窄而脚部宽,长可及地。衣服高雅、华美且落落大方。



会 员 作 品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关闭
期 刊 电 子 版
2006年增刊
2006年第2期
2006年第1期
2005年第4期
2005年第3期
2005年第2期
2005年第1期
2004年第4期
2004年第3期
2004年第2期
2004年第1期
 
世界文艺杂志征订电话:010-81911642
www.wlaap.com 《世界文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