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对服装色彩的好恶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的政治与宗教信仰,对色彩有着不同的好恶。
巴基斯坦以国旗的翡翠绿为最美,土耳其以代表国家的绯红和白色最为流行,泰国以红、白、蓝,葡萄牙以红与绿为国家颜色;伊拉克忌讳在商业上使用代表国家的橄榄绿,但墨西哥则将代表国家的红、白、绿广泛用于各种装饰,在巴拉圭使用象征国内三大政党的红(全国共和联盟)、深蓝(自由党)、绿(二月党)3种颜色时要十分谨慎。在委内瑞拉不愿卷入政治纠纷的人们一般不用红、绿、茶、白、黑这5种分别表示国内五大政党的颜色。斯里兰卡以红色代表共产主义者,绿色代表联合国民党,这些党的党员在各种场合分别使用这种颜色。由此可见,政治的原因对一些国家人们颜色好恶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宗教和习俗更多地影响着各国对颜色的态度。印度、缅甸等东方佛教国家把黄色与“超世脱俗”、“佛法光辉”的佛教教义相联系,广泛使用黄色。我国封建君王独享黄色,泰国也以黄色作为王室的标志。巴基斯坦由黄色联想到婆罗门教徒穿的黄袍,对黄色表示厌烦。伊斯兰教各国以绿色象征宗教,普遍喜爱。埃及把绿色定为国色,阿拉伯的绿色象征胜利。秘鲁在10月份举行宗教仪式时才用紫色,平时避免使用。基督教和道教以紫色表示神权,用于主教、牧师的教袍上。在美国黄色象征思念与期待,巴西以黄色表示绝望,委内瑞拉以黄色表示医药卫生,在叙利亚黄色却象征死亡,古希腊、罗马将黄色用于美神与婚礼服上。泰国习惯于用黄色、粉红色、绿色、橙色、淡蓝色、红色代表星期一、二、三(六)、四五和星期天,群众按日期穿不同色彩的服装。巴西以紫色表示悲伤。伊拉克的“细亚”人爱穿深蓝色。犹太人喜欢白色。意大利受新美术流派的影响,喜用新颖、活泼、对比强烈的配色。法国时装则趋向“原始化”,迫求不甚开化的民族惯于采用的强烈对比、鲜明夺目的配色。北欧国家喜好浅色和宁静素雅的颜色,土耳其“哥洛独”人、土著非洲人则喜欢鲜明强烈的正色。
漫话欧洲的服装摩登
服装摩登一词的使用起源于17世纪,这种狭义上的摩登指在较短时间间隔里服装式样的更替。
欧洲的服装摩登,平均每隔4~5年发生一次方针趋势上的基本变化。新摩登在生活中置根,大致经历3个阶段:先是产生新服装式样结构的主意。新主意通常在为数不多的服装模型搜集品中寻找一个化身,或者由几家世界领先的时装店发明。这些时装店多集中在巴黎。新式样经过正式推荐介绍,以昂贵惊人的价格在上流社会销售。穿这种超级时装需要十足的勇气,因为这些新装有时式样与细节过于复杂和精巧细致,以至于让人看起来不顺眼。但是经过极短的时期,新式服装就开始在人们眼中消逝了不舒服感,并得到“商行信徒”的拥护。这时的新时装已删去不实用的复杂部分而稍有走样,使结构相对简化,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就在新时装吸引着人们,变成川流不息的时装潮涌到街上时,又产生了新主意,服装摩登开始改变自己的动向。
单从人的角度看摩登时装,可以发现,从纯心理状态可把人分为两类:即一类人力图将自己与周围的人区别开来,另一类人则喜欢效仿,随大流。然而,新服装摩登生根的过程首先依赖“独出心裁”、与众不同者,之后才是随大流类型者。
国际时装竞争的“大动荡时代”
60年代是国际时装竞争激烈的“大动荡时代”。与“流行国王”迪奥尔并驾齐驱的克?巴伦西亚加和柯·莎妮尔以及后“三王”——固·拉罗修、圣?洛朗和皮尔?卡丹,同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等众多的时装设计师相继发表了袋型、台型、T型、火箭型、太空服、宇宙服、透露服和“嬉皮士”式、蒙德里安式、迷你式、游戏式等等流行时装式样。“针织女王”索?莉契艾尔的不受拘束的自由编织装也在此时大显身手,为针织外衣化开拓了道路。
世界大战与西方女装的变迁
纵观西方世界近代时装的演变,不难发现战争与女装式样之间有着十分微妙的联系。
18世纪从宫廷贵族沿袭下来,用鲸骨和钢丝轮箍撑大的圆衬架女裙,饰以繁缛的花边彩带的洛可可式女装和敞露丰腴的前胸、夸张臀部、收紧蜂腰、冶艳浪漫的帝国式服装,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销声匿迹。战争和经济萧条使西方世界的时装式样由长变短、由繁变简,利于室外运动,并带有浓厚的军服色彩。
人们憎恨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痛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7年,法国时装设计师克利斯蒂安?迪奥尔设计出“新式样”女装,把战时女装宽耸肩、带肩绊、多袋和短窄裙的式样变为圆肩、波浪宽裙、具有柔和活泼线条及和平气氛的式样,以消除战争在人们心理和衣着上留下的痕迹,顿时受到妇女界的热烈欢迎,轰动并流行于西方世界。迪奥尔也随之扬名于世,他每年按照服装的轮廓外形,设计各式女装,如郁金香型、H型、贴体筒型、A型、纺锤型、钟型、膨胀型、圆屋顶型、Y型等流行时装,使西方妇女如痴如狂地为之倾倒。迪奥尔被誉为“流行国王”,左右世界流行时装达10年之久。他逝世以后,助手们继承他的事业,使巴黎时装一直占据世界流行时装的鳌头地位。
国际西服款式比较
西服早已是一种国际性的服装。它之所以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首先就在于它造型设计的科学性,它的各部位的结构符合人的体型特征及活动要求。100多年前,西服原是一种较长的外套,像燕尾服一类的,后来随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活动方便的需要,才逐渐变短。西服线条刚柔结合、简洁流畅、立体感强,既有上下身色彩的统一美,又能利用衬衣、毛衣、领带领结装饰点缀,统一中求变化。西服受到普遍欢迎,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它适应性广,既有男、女、儿童西装的多样性,又有礼服、便装、运动装分类的灵活性。
从国际西服式样来看,男西服相对稳定,远不象女装的款式变化多端。乍看起来,似乎各国西服的式样相同,但仔细比较,却不难看出几种不尽相同的派别风格来。例如:欧洲型男西服较注重服装的气派,肩垫得很高甚至肩头略微上翘,胸部做得较突出,面料较厚,几乎是全里子的。英国型的十分考究,有种庄严的绅士派头;法国型的比较优雅;德国型的相当严谨;苏联型的宽松气派;意大利型的变化较多。而美国型则较为自然并注重服装的机能性,面料薄而富于弹性。近几年,各国多倾向于穿高领、单排扣,驳口开得很低,使人看来英俊潇洒,而不像过去那么单纯追求庄严魁梧了。
20世纪“时装三王”
法国的“富贵小姐”柯?莎妮尔(1883-1971)和西班牙的克?巴伦西亚加(1895-1972)是并驾齐驱的著名时装设计家,他们和被誉为“流行国王”的法国克里斯蒂安?迪奥尔(1905-1957)一起被称为20世纪的“时装三王”。
迪奥尔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曾为西方世界的妇女设计出让人眼花缭乱的时装,西方世界的妇女为之倾倒,他左右世界流行时装达10年之久。
莎妮尔是以设计帽子开始自己时装设计生涯的。她不去着重设计制作上流人物的沙龙消闲服装,而是致力于创作与普及轻便易穿的服装,使女性的服装从以往那种曳地长裙及紧身内衣中解放出来,这在当时女权渐受重视和欧战的年代,对走向社会的职业妇女,无疑是一次时装界的革命。她设计的收腰丝织女衬衫、轻桃式的长衣短裙、对襟羊毛开衫,不仅体现人体自然美,还为针织服装外衣化开辟了新路子。总之,她的时装新而不怪,出众而不俗艳,深受西方妇女界欢迎。
巴伦西亚加是在巴黎开店成名的,他以西班牙风格与巴黎优雅情调的交融占据了一流时装设计家的地位,闻名于世。他的作品不落俗套、格调清新。特别是在1951年他大胆主张腰身解放,6年以后他那种无腰身装便风靡全球。他的最后的遗作是1972年为西班牙弗朗哥将军孙女制作的结婚礼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