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字的情缘 |
|
|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了解世界艺术的窗口 走向世界艺坛的平台 |
|
辽宁 石双印
我大半生的经历多是伴随着中国各个时期的风云变幻而起伏,每每都以时代的“试验品”为代价而度过的。所幸我与“字”结上了良缘。
记得孩提时,中国正是“三面红旗”的火红年代,虽不识字,但非常喜欢看墙上写的大块标语口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那方方正正大红字块给我的心灵以感染和影响……上学后,从拼音到小楷我都十分努力的把它写的工工整整,由于我的字写的“好看”,在5~6年级时,我就受命承负了学校大门入口处的大黑板报内容抄写,上中学未到二年级“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席卷了全国的校园……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把校园里可利用的墙壁糊的“体无完肤”,这时,“红卫兵组织”委以我“重任”——负责抄写大字报的小稿,这是我第一次用毛笔大量的“写字”,直接贴到墙上供大家“观赏与评论”。那时我不懂啥叫“书法艺术”,但看到自己写的“作品”被大家观赏,十分开心,从而也使我对“写字”的兴趣大增。
几个月后,“文攻武卫”开始了,我失去了写字和学习的机会,也搞不懂“同室操戈”的缘由,就去了远在偏僻农村的祖父家,在那个小山村里,我是有“文化”的人,能借到个别人家残留的古典书籍和古诗词,有个静心看书的机会和环境,每逢春节和邻里有嫁娶的日子,我这个“秀才”就欣然为众乡亲书写春联和喜联,赢来邻里乡亲的一片称赞……
二年后,随着“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大潮,去了“青年点”,当起了“知识青年”。三年后,知青有少量抽回城,我便去了当时谁也不愿意去的辽宁南大荒——盘锦垦区,加入了石油管道建设大军,开始了“南征北战,四海为家”的生涯,学徒做钳工。在师傅“言传身教”下,掌握了钳工技术、机械设计和图纸。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我被调到公司工会,负责宣传、摄影、电影放映等工作,在此期间,我有机会“写”了大量的宣传板书,会标、标语、电影海报和摄影图片说明,也许与工作有关,我潜意识感到对“书写”的知识太浅显……应该学点“啥”。
1984年,我刚刚从伊拉克出国劳务回国,在书法报上见到“无锡书法艺专”招生简章,正中下怀,在征得公司领导的首垦下,我成了无锡书法艺专第二届学员。三年的学习,让我对过去的无知而感到可笑,为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而振憾,让我感到如饥似渴……,在严师的教导下,完成全部学业,以平均95分的优秀成绩毕业于研究生班,被艺专评为“优秀学员”,接纳为《书法艺术》杂志通讯员。通过艺专的学习,自己对“字”从识知、习知到感知,书艺上得到了升华,也加深了与字的理解和情缘,是字在我痛苦和最悲观的阶段,伴我走出人生低谷。
1990年我遭车祸,住院治疗5年,手术8次,在病床上应邀为朋友篆刻石章50余方,自己也得到了精神上的宽慰……振作之际,为自己起艺号自嘲:“跛庐居士”(意为痂子)。2000年我因残疾失业,被工作了32年的集体抛弃,感到悲伤而沉沦……这时来自北京及全国各地的约稿函,入编邀请函,给我鼓励和勇气,虽然残疾和失业,但得到社会上书艺界的广泛关注……
从90年代至今,我不断探讨和参与全国大型展览检验自己的书艺水平,自己的作品在全国大展中频频入选、获奖,作品和传略被国内70余部辞书收录,但自己并没有为此而沾沾自喜。我深知艺无止境的深刻道理,我热爱书法,是多年来与写字结成的情缘,我愿在书艺的田野上不断的耕耘,在耕过的松土上留下一串我的“跛迹”。我个人认为:一件成功的作品包含着:①雄厚的技法根基;②丰厚的文化内涵;③良好的个人修为等必要因素,创作作品就应该像做人一样:
君子风范上笔端
审时度势去变幻
宠辱不惊看成败
淡泊明志露天然
作者简介:石双印,1952年生,辽宁开原人,系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原书画研究院高级院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级研究员、东方艺术馆艺术顾问、中国牡丹书画院名誉院长等。
作者简介:张书留,1954年生,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会员、国际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上海民族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士、研究员,擅国画、写意、花鸟,兼攻山水,尤以画牡丹、梅花见长,并素有“西北牡丹王”之称。
▲富贵满圆春(国画) 河南 张书留 作
|
|
|
|
|